黑蝙蝠中隊[冷戰時期台灣電子情報蒐集編隊]

黑蝙蝠中隊[冷戰時期台灣電子情報蒐集編隊]

20世紀60年代,台灣當局為了維繫“美台關係”與獲得美援,派出台灣的空軍黑蝙蝠中隊替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偵察中國大陸軍情,整個過程有逾140名空軍軍官喪生。他們為保住機密,即使飛機被擊中也不跳傘逃生,選擇如蝙蝠般消失在歷史的黑暗中,如今新聞探射燈正試圖將真相尋回。

歷史

黑蝙蝠中隊是在1953年韓戰結束後,東西方進入冷戰時期,美國渴望蒐集中國大陸的電子情報,國民黨當局剛撤退到台灣,亟需美援,為了維繫“美台關係”,當時蔣介石指派其子蔣經國和CIA簽約,雙方以“西方公司”為掩護,由美方提供飛機及必要器材,成立34中隊(黑蝙蝠中隊)和35中隊(黑貓中隊),直接受命於國安會秘書長蔣經國,專門替美國蒐集情報,“順便”空投心戰傳單、生活物資,偶爾也空降情報員。執行任務期間,“黑蝙蝠”一隻只悲壯地在大陸夜空灰飛煙滅,超過140名台軍空勤人員喪生。

據統計,黑蝙蝠中隊1953年成立至1967年12月停止偵察任務,共執行特種任務達838架次,先後有10架飛機被擊落或意外墜毀,被擊斃者達148人,占全隊2/3。黑蝙蝠的這一頁炮灰史,至今還鎖在台灣空軍有關單位“空軍特戰史”的檔案里,列為最高機密 。

黑蝙蝠中隊駕駛低速螺旋槳飛機,偵測解放軍雷達、飛彈和高射炮陣地,所經之處皆是重要軍事基地。

隊伍性質

34中隊晝伏夜出的習性正與蝙蝠相同,於是該隊就以“蝙蝠中隊”命名,而執行此項任務的RB-17G、P2V型偵察機為安全設計,都漆成黑色,故亦稱黑蝙蝠,該隊的標誌即為一隻展翅的蝙蝠,在北斗七星之間飛翔;蝙蝠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則象徵這個部隊潛入紅色鐵幕。

黑蝙蝠中隊隊徽 黑蝙蝠中隊隊徽

34中隊出勤都在下午4時左右,黃昏以後進入大陸空域,每趟偵察任務時間有長有短,超過8小時者,則有3組替換人手。他們憑藉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高超技藝,利用夜幕掩護,按照“最低安全高度”準則,沿著100米至200米低空飛行,有時為了躲避雷達,甚至在30米左右超低空飛行於茫茫夜空中。

由於是低空飛行,34中隊的任務驚險萬狀,一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

在密集炮火中竄逃,對“蝙蝠中隊”隊員而言,可說是家常便飯。有一架RB-17G直到返航,才發現機艙被地面炮火震破一個大洞。因此,34中隊每次出航總像跟死神挑戰一般,沒人能保證一定可以安全返航。

記者評論

著有《CIA在台活動秘辛》的《聯合報》資深記者翁台生表示,“蝙蝠中隊”的任務本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CIA設定的偵測航程“投石問路”的跡象甚明,所經之處皆是解放軍重要軍事基地,空防系統嚴密自不待言。

前台灣省空軍情報署署長衣復恩指出,大陸有一百多處雷達設施,台灣偵察機一飛進其領空,他們的雷達就會開啟,偵察機上的電子設備便可測錄電波等資料,回來後將高低空偵察結果比對研判分析,便可知對方何處設有雷達、飛彈和高炮,下次再進去時,即可作電子反制干擾,使大陸雷達看不見來機,戰管因而失效形同瞎子。

CIA化身的“西方公司”,位於新竹市東大路與北大路口神成橋畔的灰白色洋房,裡面住著很多外國人,極為神秘。歷史評論家郭冠英的家就在附近,他說,小時候不知道那裡是做什麼的,只是常看到黝黑色的雪佛蘭轎車進出,就像電影中的那種車一樣。

隊伍簡介

隊徽設計

黑蝙蝠中隊 黑蝙蝠中隊

1959年初,根據部隊長的授意,由34中隊首任電子官教官李崇善少校和領航教官王梁少校招集兩名中尉領航官,即劉敬賢中尉和孫大陸中尉設計了 黑蝙蝠中隊的隊徽。平時就喜歡畫畫的劉敬賢中尉當時才二十幾歲並剛從學校畢業,但他很有創意,對隊徽的設計做出了貢獻。

整體圖案構圖為“圓型、黑蝙蝠、北斗七星”,黑蝙蝠夜間以聲波來飛行,和雷達工作原理相似;蝙蝠的翅膀突破夜幕,代表任務艱難,士氣如虹的英勇精神;北斗七星代表方向和航行,三顆大星星和四顆小星星代表了34中隊。如今知道隊徽是怎么來的人都已經過逝了,以上內容是由仍然健在的李崇善少校口述得知。

執行方式

由美國中央情報局設定經過重要軍事基地的偵測航程。接著黑蝙蝠中隊的精裝炮灰於約下午4時出發,黃昏之後進入大陸空域,以較為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高超技術,利用夜幕掩護,按照“最低安全高度”準則,沿著100至200米低空飛行,有時為了躲避雷達,甚至在約30米超低空飛行於茫茫夜空中。對於雷達,偵察機上的電子設備可以測錄電波資料,之後將高低空偵察結果比對分析,可知何處設有雷達、飛彈和高射炮,第二次再去時即可電子反制干擾,使雷達看不見來機,戰管因而失效形同瞎子。

編制飛機,主要為RB-17G及P-2V型偵察機。曾使用的還有B-26轟炸機、RB-69A輕型轟炸機、C-123運輸機改裝的偵察機,特殊任務中亦曾使用C-130型運輸機。

兩天共飛行三十多小時

“黑蝙蝠”進出大陸低空偵察,甚至還有一架RB-17G連續飛越大陸九省,使大陸軍方大為緊張,畢竟當時大陸軍方空軍薄弱,空防接近於零,只得緊急從蘇聯苦求戰機,最終才只輸入一批米格—17全天候戰機和雷達設備,並成功開展夜間攔截的戰術,但台灣並不知道蘇聯援助中共的這批武器,“黑蝙蝠”們在此情報缺失之下,遂一步步踏入險境。

兩天共飛行三十多小時。1959年5月29日是個蝙蝠們倒霉的日子,34中隊飛行員李德風照例和妻子孟笑波話別,當天天空飄著細雨,她多么盼望任務會被取消。他昨天出任務,今早才到家,進門不到兩小時,隊上又來催行,估計兩天下來,總共飛行時間有30多小時,也就是48小時不能成眠,雖說飛機上有3位飛行員可輪班,但恐怕沒有人有閒情睡覺。

當天國軍情報署先後派出兩架RB-17G“八一五”、“八三五”號機同時對華南進行偵察,分別由李德風和徐銀桂駕駛,從廣東南部進入大陸,前者向東,後者朝西繞行,雖然西區的航程較遠,但云貴高原的空防較弱,一般公認是最輕鬆安全的航道,東區則相反,李德風還認為自己運氣不好而嘀咕了兩句。

兩架RB-17G進入中國大陸領空後,李德風這架飛機先被解放軍空軍鎖定,立刻遭窮追猛打,但因其偵測區較小,完成任務後,就出海朝台灣返航,先行離開了大陸境內,大陸軍方轉而傾力圍剿“八三五”號機,該機是由徐銀桂、李德風、韓彥等3位飛行官輪流駕駛,另外還有電子官傅定昌、馬蘇、葉震環,領航官黃福洲、趙成就、伏惠湘,通信官陳駿聲、機械士黃士文、宋迪洲、空投士李德山及空投兵陳亞興,總計14名成員。

深夜11時10分,大陸廣州的雷達站發現“八三五”號機正從廣西返回廣東境內,準備出海返航,再過3分鐘就要脫困,大陸軍方把握最後機會,空18師夜航大隊中隊長蔣哲倫駕駛米格17升空迎敵,於23時26分30秒進入攻擊航路並開啟機載雷達搜尋發現目標,眼看就要出海的“八三五”號機陷入危機,先後兩次中彈,第一次被米格機攻擊起火,沒中要害,仍強撐著,機上人員一面救火,一面超低空朝南逃離,但在雷達的下遭到鎖定,沒多久,米格—17隨著火光追了上來,“八三五”號機再也撐不住,終於墜落於恩平與陽江兩縣的交界山區,飛機起火撞山爆炸,機上國軍成員全部被擊斃。

“八三五”號機被擊落並沒有阻擋“黑蝙蝠”深入大陸當烈士的“復國”決心,34中隊開始換裝更先進、監聽設備更好的P2V偵察機。1963年6月19日夜間,34中隊作戰長周以栗率組員於8時進入大陸,越過杭州、南京、武漢等地,他與同機戰友運用電子偵察及干擾密切配合,如入無人之境,大陸空軍先後派出8架次米格—17和圖—4進行攔截,緊追了數小時均無功而退。午夜,這架P2V在大陸境內飛行,超過1350公里後,進入江西境內,輪到駐南昌的解放軍空軍第24殲擊航空兵師出戰,副大隊長王文禮運氣極佳,在單獨駕駛米格—17時發現該機 逐進行攻擊,這致命的一擊使飛機墜毀在江西臨川的大窩坑,周以栗和同機飛行官陳元瑋、黃繼鑫,領航官王守信、汪洽,電子官黃克成、馮成義等14人,悉數斃命。

“八三五”號機失事,當時台灣軍方的說辭是飛機在執行空投任務中,在廣東上空失蹤,機員生死未卜。事實上,所有偵察機墜毀,遺眷接獲的通知都是“失蹤”,而不是“死亡”。在資訊封閉、軍方刻意隱瞞下,家屬總存著一絲希望,或許跳傘逃生、或受傷被俘。

33年後才知道真相

黑蝙蝠中隊飛機 黑蝙蝠中隊飛機

三十幾年過去了,家屬期待的奇蹟並沒有出現。遺眷傅依萍表示,父親到底是出什麼任務、在什麼情況下出事,她到33年後,1992年歲末才知道真相。傅依萍幼時,鄰居無意中發現《全球防衛雜誌》有篇文章,報導“八三五”號機出事的詳細經過和葬身處所:該機機長李德風胞弟李華偉1987年開始探詢此事,並有意將罹難國軍成員遺骨迎回台灣安葬,傅依萍得知此事後,立即聯絡上該文作者劉文幸與李華偉,同時設法以新聞報導的方式與其他家屬聯絡。

傅依萍當時擔任《聯合晚報》副總編輯,充分發揮媒體人優勢,一連3天在《聯合報》繽紛版推出半版專文介紹“西方公司”與34中隊的特種任務,立即發生驚人的“廣告”效果,三十多年來散居各地,未曾聯絡的家屬陸續與報社聯繫,一周內就找齊了13位失事機員家屬(陳亞興在台無家屬)。

在短短几天內,家屬便決定赴廣東尋親迎靈,共14人分自美國、中國台灣省兩地到荊棘叢生、山勢陡峭的金雞山,尋找他們親人的遺骸,金雞山杳無人煙,無道可行沒有留下標誌,當年飛機被擊中墜毀時,分散在山腰上殘缺不全,有些已被燒焦的屍體,被草草地埋在一個荒廢的舊炭窯內。當時負責處理善後的兩人,其中一位農民已過世,僅憑另一位派出所所長劉金榮及幾位年長村民殘存的記憶,竟能在出事33年後找到遺骸的現場,不能不說是奇蹟。

整個尋骨過程出奇順利,主要是中共中央與地方全力協助。但主要還是李華偉為美國俄亥俄大學圖書館長、在學術界頗負盛名,由恩平政協聯誼會會長關中人居中協調,加上傅依萍在台灣省媒體界的影響力,全力操盤,終能完成第一樁在大陸尋獲炮灰遺骨且集體歸葬,否則以內地對於國軍之待遇,尋回骸骨之困難度可想而知。

1992年12月14日,在“黑蝙蝠”離家33年後,終於回到台灣,這是兩岸展開交流以來,第一樁精壯炮灰由大陸集體歸葬台灣省的先例。家屬皆認為,14位機員同生死共患難,33年來同葬一穴,歸葬後自應合葬一處,因此將他們一起葬在台北近郊碧潭國軍公墓一個480米長的大墓穴里。

蒐集大陸情報換取美援

黑蝙蝠中隊 黑蝙蝠中隊

蒐集大陸情報換取美援台灣派最優秀的國軍忠烈替美國人赴義,使美國對大陸的軍事部署了如指掌,美方則以美援相報。衣復思表示,台灣省沒有反攻大陸的能力,34中隊蒐集的情報對台灣省沒有任何意義,但對美方幫助很大,黑蝙蝠完成任務返航時,美國專用飛機已在新竹基地守候,等飛機落地,美方人員立即登機,拆卸飛機上的電子監聽設備,把蒐集的情資帶回美國研析,並直接送交美國白宮。

國民黨當局撤退到台,孤立無援,尤其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白皮書,指國民黨已無可救藥,根本不願跟台灣打交道,但借著替美國賣命的黑蝙蝠和黑貓中隊,“使美國可拉著台灣”,衣復思語重心長地說,“沒有他們冒險蒐集這些情報,美國不會這么喜歡我們”。

祭奠追思

1993年3月29日,首批返回台灣的空軍三十四中隊隊員,十四位國軍的公祭公葬在碧潭國軍公墓舉行,由當時台灣空軍總司令唐飛上將(也是空軍幼年學校第六期學員,而空幼學員是卅四中隊的主要來源)主祭。2001年12月4日,第二架三十四中隊的國軍忠烈遺骸運返台灣安葬。卅四中隊叛軍成員在碧潭國軍公墓的墓位統一歸於“反共起義空軍烈士之墓”內。

“34中隊”歷年被擊斃人員名錄

編號 日期 任務飛機 失事情形 喪生人員 人數 備註
1 1954年5月26日 B-26 在福建惠安上空被高射炮擊落。 聶經淵、韋盛和、范聰傑、李必成及間諜4人 8 -
2 1955年4月14日 B-26 執行任務中於台灣海峽失事。 劉貫霄、虞琨、李英琪、徐朋及間諜2人 6 -
3 1956年6月22日 B-17 在江西廣豐上空至上饒間,遭到米格-17目視攔截擊落。 葉拯民、楊頌文、林其榕、羅朴、周興國、錢端信、杜漢萍、高鵬飛、陳立仁、郝書勤、王茂森 11 -
4 1957年11月15日 RB-26 於浙江沿海遭遇炮擊低空迴避時撞及山樹失事。 張鳴卿、陳廷斌 2 另外有王為鐸、孔祥璋、李復全3人在福建被捕,於8個月後被釋放回台。
5 1959年5月29日 RB-17G(機號835) 於廣東恩平南方金雞山、大旺山山腰,遭米格-17D擊落。 李暋、徐銀桂、韓彥、傅定昌、馬蘇、葉震寰、黃福洲、趙成就、伏惠湘、陳駿聲、黃士文、宋乃洲、李德山、陳亞興 14 1992年12月14日遷葬回台。
6 1960年3月25日 P-2V-7 途中偏航撞及韓國烏蘇山失事。 殷延珊、朱玉銘、梁燕生、柳肇純、陳光宇、孫大陸、李澤林、劉抑強、夏福瀛、楊桂辰、李自民、邢漢章、黃勛、姚邦熹 14 -
7 1961年11月6日 P-2V 於遼東半島大連附近、遭高射炮擊中。 葉霖、尹金鼎、蔡文韜、南屏、岳昌孝、張桂圃、朱振三、陳昌文、李惠、陳昌惠、梁偉鵬、程度、周乃鵬 13 -
8 1962年1月8日 P-2V 於朝鮮灣、大連至安東沿海失蹤。 郭統德、崔傑石、梁如年、李滌塵、劉敬賢、鍾熾藩、喻經國、虞祖培、張漢生、楊文誠、薛洪吉、考振芬、高銓 13 -
9 1963年5月10日 RC-123B 在屏東山區撞山。 沈裕立、劉緒光、林志培、周文淵、沈康侯、穆錫民、屈建勛、韓宗文、任樹奇、陳運龍、張積文、羅恩廣 12 -
10 1963年6月19日 P-2V-7 在江西崇仁上空被圍攻,終被米格17PF型機擊落。 周以栗、陳元諱、黃繼鑫、馮成義、黃克成、薛登舉、李文駿、王守信、傅永練、汪洽、卞大存、彭家駒、程克勤、楊思隆 14 2001年12月4日遷葬回台。
11 1964年6月11日 P-2V-7 進入山東境內偵測,在全面照明下被擊中墜毀,被米格17PF型機擊落。 孫以晨、葛光遼、蕭建高、邱玉鉉、何家卓、曾德成、古可模、歐陽可儉、徐啟信、汪鴻鈞、陶有乾、丁菊湘、彭才源、張治君 13 -
12 1965年6月27日 RC123B 自越南芽莊起飛疏散,於降落西貢新山嶧機場時,在場外被地面炮火擊中墜毀。 楊存厚、周有壬、蘇平財、唐本華、臧宗賢、段石、趙彥飛、王繼序、曾國才、黃德萬 10 -
13 1965年8月31日 RC123B 自越南芽莊返台途中失控墜海。 何亦棟、王川高、嚴中、石秉慈、狄鎮昌、毛國柱、杜慶讓、張銘生、呂志剛 9 失蹤
14 1967年5月10日 C123K 於新竹訓練中失事墜毀。 趙懷壁、張鴻勛 2 -
15 1967年8月22日 RC123B 於台灣海峽故障墜海。 邵傑、孫祥麟、張清如、杜志龍、李元中、周榮林、王常德 7 另外有2人獲救。

前世今生

1974年4月,台灣當局終止對大陸的低空偵察任務,34中隊的番號撤銷。直到1976年,台軍陸續購入32 架美國海軍退役的S-2E及S-2G反潛機,34中隊的番號才得以恢復,但其任務已由滲透及特種作戰改為以反潛作戰為主。

S-2T反潛機在飛行 S-2T反潛機在飛行

目前台灣當局所使用的S-2T是由S-2E及S-2G性能提升,並於1979年起陸續換裝。起初的S-2T由海、空軍人員共同操作,正、副駕駛為空軍人員,而兩名電戰官、偵潛官則由海軍派任,形成相當罕見的“海空共治”現象。台“國防部”為了統一指揮反潛作戰,於1999年7月1日將反潛大隊由空軍移編海軍,使之隸屬海軍航空指揮部管轄,並將其改編為第一大隊。原來的33、34中隊也改變番號,成為 133、134中隊,隊徽則繼續沿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