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其中包括我國的大部分地區。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4000米之間的森林地帶。它的視覺雖然較差,但嗅覺和聽覺卻較靈敏,行動謹慎而緩慢,如果發現可疑的情況,會立即停下來,用後足站起,環視四周,一旦發現有危險,便迅速地逃入密林之中。平時性情比較溫順,不善爭打鬥,從不主動傷害人和牲畜,但為了自衛、保護幼仔或食物,也會變得異常兇猛,尤其是受傷或被人緊逼時,會瘋狂地反撲。
黑熊的食性很雜,隨季節的不同,以蘑菇、苔蘚和數十種高等植物的根、莖、嫩芽、葉子、果實、種子等為食,還能咬掉樹皮吸吮樹汁,動物性食物則包括蠕蟲、昆蟲、蟲卵、鳥卵、雛鳥、魚蝦和小型獸類等,尤其是特別喜歡吃蜂蜜,常去捅毀野蜂的窩,因此被野蜂追逐,螫得鼻青臉腫,一邊跑一邊用前掌亂抓頭部,並且痛得直叫。
分布於緯度較低地區的黑熊並沒有冬眠的習慣,而隨著棲息地緯度的升高,各地的黑熊便有不同程度的冬眠習性,俗稱"蹲倉"。冬眠之前的一段時間,每天幾乎要花費20多個小時,盡最大的努力去尋覓營養最豐富的食物,吃得體胖膘肥,在皮下積累了厚厚的脂肪,儲備豐富的能量供冬眠時消耗。平時一般每天只能攝食800大卡熱量的食物,但冬眠之前每天則要攝食20000大卡熱量的食物。冬眠時間最長的,每年從10月開始,一直持續到翌年3月,大約為半年左右。冬眠的場所多為隱藏在密林深處的陽坡樹洞或岩洞,洞口朝天的叫做"天倉",洞口靠近地面的叫做"地倉",有時也在倒在地上的樹根下扒坑作倉。進洞冬眠之前用樹枝、樹葉等封住洞口,整個冬眠期間不吃不喝也不動,不排泄體內的廢物,只是在呼吸時,氣體遇冷,有時會在洞口凝結而成"白霜"。它在冬眠之前直腸內會形成一個結實的栓形糞便,俗稱"糞栓",冬眠醒來後就將其排出體外。真正的冬眠動物,如松鼠、土撥鼠和一些爬行動物,在休眠時的心率和呼吸減弱,體溫下降到僅比周圍環境稍高一點的水平,躲在洞裡深沉地睡去,沒有任何知覺。但是,雖然黑熊在冬眠時心率和呼吸有明顯下降,而體溫卻僅稍稍下降,睡得並不深沉,警惕性也很高,隨時都可以醒來,有時還會出來曬太陽以升高體溫,抵禦嚴寒,對外界情況的反應也和平時一樣敏感。一旦受到驚動,會衝出洞外進行反擊,如果逃離此處,便再也不回到原來的洞穴了。因此,許多人認為,黑熊不能算是真正的冬眠動物,而是介於冬眠與非冬眠之間的一個中間類型。
冬眠之後,由於體內脂肪消耗很多,體重減輕,需要補充能量,所以每天也要花大量時間去覓食。到了每年7-8月的繁殖季節,性情則常常變得格外兇猛。雌獸的懷孕期大約為7個月,一般在冬眠時的1-2月產仔,每胎產1-2仔,它具有效率優異的營養系統,在不需外出尋覓食物的情況下,就能滿足自己和幼仔的營養需要。幼仔出生時體重約為250克,一個月以後才睜開眼睛,但生長很快,3個月後就能跟著雌獸外出行走了,約5個月時斷奶,4-5歲時性成熟,壽命為30年左右。
由於熊膽可以入藥,近年來人們又發明了活熊取膽的方法,將熊像家畜一樣馴養起來,並且經過一個簡單的手術,便能夠不斷地生產製藥廠所需要的熊的膽汁,創造極高的經濟價值,於是掀起了養熊熱,辦起了大大小小的養熊場,成千上萬的熊被關進籠中。與此同時,很多地方的熊類資源受到破壞,消耗增加,甚至出現倒賣、走私熊及其產品的現象。有些人將熊放在鐵籠子裡終生"監禁",沒有運動場,缺少必需的醫療條件,採用殘忍的手段,掠奪性地引流膽汁,還將幼熊也用來取膽。因此現在很多人都在積極呼吁保護熊類,希望殘存者不再受到捕殺,而已經被關在鐵籠中的也能受到善待,不致遭到隨意的活體取膽、販賣和宰殺。從長遠來看,人類必須改變對用熊膽治病的依賴性,有必要進行熊膽代用品的研究與開發,在不影響藥品市場需要的情況下,逐步關閉所有養熊場所。熊是可愛的動物,和其他野生動物一樣伴隨著人類的生存而存在,也是生態環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所以人類應當與其和諧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