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黎民表(1515~1581 年),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的長子,明代從化縣韶洞(今灌村區)人。他少時聰穎,9 歲能文,13 歲考中秀才,20 歲考中舉人名列第六名。後他因會試多次落第,有歸隱羅浮的打算,由於母親的敦促,他才聽候銓選(量才授官),授翰林院孔目。兩年後,以文筆得到上司賞識,升任吏部司務,辦理內閣制敕房事,後來歷任南京兵部職方司員外、戶部浙江司監、郎中、河南布政司參議等職。
民表喜讀古書,過目成誦,上至三墳五典,下至百家稗史,無不精通,因此年紀輕輕,才名顯赫。他任翰林孔目時,有機會得讀宮中金匱石室藏書,諳熟三朝掌故,更為博學多才。他曾預修《世宗實錄》、《穆宗實錄》,每成一書,皆得提升。其時朝廷凡是比較重要的制敕,多出其手,晉升為郎中加俸四品。他奉旨寫的詩文很多,都諷諭得體,先後得到皇上白金、文綺的賞賜。
民表能詩善賦,盛名遠播。所著《瑤石山人詩稿》十六卷,流傳的存詩1600 多首。嘉靖年間,他與歐大任、梁有譽、李時行等5 人結社於南園,重振詩學,時人稱之為“南園後五子”。黎民表的詩有較高的成就,明清兩代的詩詞選家和論者,對黎詩多有好評。文學批評家王世貞贊他的詩“和平典雅,在建安和梁陳之間,婉轉抑揚,是詩歌全盛時期的遺響”。民表尤其擅長書法,無論真、草、隸、篆,“鹹詣超品”,一時傳譽遐邇。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說繼我之後的,就只有民表了。當時高麗(朝鮮)的使者來到中國,必定要求得民表的書法帶回。
民表生平淡泊,不追求名利,雖然長期在官場中,但清貧簡樸,有如窮困的讀書人。萬曆七年(1579 年),他辭官歸里,在廣州越秀山築“清泉精舍”,以讀書述著為樂。他曾參與編修《廣東通志》、《羅浮山志》、《從化縣誌》續志,著有《瑤石山人詩稿》、《北游稿》、《養生雜錄》等文集流傳於世 。
仕途經歷
黎民表,祖上黎秉遜為宋端平年間議宣郎,其墓今存從化太平鎮羅崗村。其父黎貫長,曾官御史。黎民表生於明正德十年(1515年)。他自幼就十分聰穎,秉性坦夷,惟用心讀書,博綜古典,下及百家裨史,過目成誦。才氣豪邁,獨立一時而雄視千古。督學田汝成、侍御戴璟曾經以治論為題考他,對他所答大為驚奇。他師從黃佐,特別受雅重。黃佐有所論撰都要和他商榷。黎民表13歲即為貢生,18歲為舉人,此後卻屢試不第,直至43歲始授翰林院孔目。兩年後,遷吏部司務,辦理內閣制敕房事,得有機會閱內府藏書,熟悉三朝掌故。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遷南京兵部職方員外郎。時軍隊因缺糧欲兵變,黎民表傳達上諭,懇切勸止。這之後,因丁母憂。服滿,補戶部浙江員外,監通州(今江蘇南通)倉。轉餉雲中郡(今山西大同),被召回京中掌秘閣侍經筵,參與修《世宗實錄》、《穆宗實錄》,加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黎民表為官廉正,拒不收受賄賂,親朋舊友喪葬,則捐資輔助。萬曆七年(1579年),三上疏乞致仕,始獲準。 黎民表南歸廣州,築清泉精舍于越秀山麓,讀書著述終老。卒於萬曆九年(1581年),終年66歲。
文學成就
黎民表未第時,與弟民衷、民懷,友人吳旦、梁有譽、歐大任、梁孜等結成詩社,振興南園前五子以來的嶺南詩學。進京之後,與海內名流也多所結納,諸如文徵明父子、王世貞、李攀龍等中原詩壇名子,交往唱酬,詩名頗著。黎民表的古體詩結構嚴謹,用筆沉著,最為時人稱道。王世貞謂其:“和平爾雅,出入建安、齊、梁間。”如《出郭十里望白雲山》:
伊途霞外心,夙協滄州想。
芳春戒簪朋,青溪肅徂兩。
瀰瀰清露清,莫莫白雲上。
旭日熹陽崖,暄風散林莽。
棧道既縈纖,窺川亦沆漾。
乾呂氣多奇,建木影殊狀。
陟雲脰已捐,覽勝心逾壯。
玄圃非冥設,丹丘豈外象?
顧矯凌風翰,永恣山泉賞。
從總體看來,黎民表的古體詩擬古痕跡終嫌過重,不如其近體詩風格清勁深遠。如(粵台山懷古),登越秀山,追懷趙佗保境安民與維護統一的功績,境界宏闊,鏗鏘可誦:
京台聊暇日,四望柳條春。
象郡元吞楚,龍川自隔秦。
英雄無窟宅,戰伐有埃塵。
漢文寬大詔,猶自感遺民。
黎民表正、草、篆、隸書皆善。書作被人稱為“超品”。文徵明常常對人說,能夠繼承他的書法的,只有黎民表。黎民表在德慶回龍鄉六水村錦石山寫的“華表石”三個大字,每字直徑大約7米,是當時廣東最大的摩崖刻字,人稱為絕筆。在從化灌村區新南鄉新屋圍背山腰的大石壁上,刻有一個長3米、寬2.8米的“壽”字,署“韶山子書”。此石左下方約30米處還有“小桃源”三字石刻。此兩處石刻,均為黎民表所書。這是他留給家鄉人民的一份珍貴紀念品。
人物著作
黎民表遺著,有《瑤石山人詩稿》16卷及《梅花社稿》、《北游稿》、《諭後語錄》等,還曾參與修撰《廣東通志》、《從化縣誌》及《羅浮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