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或果實。
性味
甘,平。
歸經
歸胃、肝經。
功效
清熱,止瀉,理氣,健脾。
主治
用於(根)泄瀉,(果實)食積停滯,消化不良,以及脾虛食少等症。
用法用量
6-9g。
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近成熟時採收,乾燥。
形態特徵
灌木,高達3m。小枝無毛,散生寬扁皮刺,稀無刺。小葉5-9,連葉柄長8-19cm,小葉卵形、橢圓形或寬橢圓形,長2.5-5.2厘米,有重鋸齒,齒間常帶腺體,上面無毛,下面有柔毛或腺體;小葉柄或葉軸密被腺毛或稀疏小皮刺,托葉大部貼生葉柄,離生部分耳狀,三角狀披針形,邊緣及下面有腺體。稀疏傘房花序,花序基部苞片2-3,苞片卵形,邊緣有不規則的齒及腺體,下面有明顯網脈、柔毛及腺體。花梗被腺毛;花莖3.5-5cm;萼片卵形,先端葉狀,邊緣具羽毛裂片或有鋸齒,齒尖帶腺體,外面有腺毛,內面密被絨毛;花瓣粉紅色或玫瑰紫色,寬倒卵形。花柱離生,被柔毛,短於雄蕊。果長圓狀卵球形,頂生有短頸,莖1-2cm,熟時深紅色,有腺毛或無腺毛,宿萼直立。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800-2600米的山坡或灌叢中。分布於甘肅南部、青海東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果實:味甘,性平。有理脾健胃的功能。根:有髮乳、止瀉的功能。用於紅崩白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