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庵

黃良庵,黃暹,字世永,諡號良庵(1312—1378),元朝中葉泉州府南安縣十七都蘆溪隍山人氏(即現在的南安市羅東鎮埔心村)。

簡介

系泉州開元紫雲始祖黃守恭(629—712)之長子、南安房開基祖黃經(655—不詳)的第二十四世嫡孫。根據尚待進一步考證的譜史記載,黃暹是從呂洋(現南安市蓬華鄉黎陽村)或江西上饒隻身復歸蘆溪隍山(註:所謂復歸,即其二十四世祖黃經在600多年前從泉州率先來到這裡開基。黃經與其配偶陳氏墓塋也在埔頭境內。黃經的生母、泉州紫雲始祖黃守恭之妻李氏也安眠於此)。據口口相傳之說,黃暹的發跡是得到勘輿師的指點,得埔頭眠牛穴而發達。後修撰的譜史也依此風水“傳說”予以記載。

根據中國人對祖先避諱不呼其名之禮節。黃暹的後裔皆稱其逝後諡號而不呼其名,由此使其裔派乃至外姓皆誤黃良庵為埔頭始祖之生名。黃暹娶妻尤氏,生傳四子,依序為黃孚、字子信、諡號武哉(1337—1367),黃仁、字子德(1339—1377),黃恭、字子友(1340—1392),黃圭、字子瑞(1342—1387)。其四支系分別各地繁衍生息,黃孚居埔頭、黃仁居美林、黃恭居尾溪、黃圭居紙花。據不完全統計,黃暹的嫡裔及擬制裔孫現在已繁衍到世界各地,閩、浙、贛、粵、台居多,保守估計人口不下百萬。拋開非專業人士修譜的史料,我至少認為黃暹(良庵公)是羅東盆地的開拓者之一。他與所有同時期的外姓人所開墾的蘆川沃土,奠定了羅東盆地六百餘年的農耕文明。

梗概

由明初抗倭名將、黃暹之五世孫黃長進、字秉耀(1406—1481)於1458主持修建的埔頭大宗祠,歷經五百多年來的數次重修,特別是1992年的重修後,埔頭黃氏大宗祠已成為泉州地區規模最大的宗祠群之一,是南安市文物保護單位。埔頭黃氏大宗祠依法設立管委會進行管理。

現在居住在祖祠附近各村的黃氏都為黃暹(良庵公)長子黃孚(武哉公)之派裔。六百多年來,黃孚派裔已達數十萬之眾,分別居於羅東的潭溪村、荊坑村,高塘村、埔心村、山坂村、蔡厝村、羅溪村、振興村、羅東村、霞山村,九都的秋林村,梅山的丁埔村、丁光村等。

自唐朝至清末,由於各派裔繁衍不同,造成個別支系無譜可續。清同治年間,廷續一千兩百多年的紫雲黃氏宗譜在泉州黃守恭派裔黃大齡舉人的編撰下進行一次空前的大修譜。根據舊譜的停用,新譜的重排,黃暹(良庵公)剛好銜入新譜(清同治版)一世。由於黃暹的長子黃孚比其父早逝十一年,黃孚後裔代代都尊崇黃暹(良庵公)為始祖。因此,現在的埔頭人知良庵者眾,識伯孚者寡。

(附註1)泉州紫雲黃氏譜詩(清同治版/黃大齡)

世子德謙秉

奇汝載恆卿

甫夫伯侯元

先人貽禮則

奕"世"種書田

文章昭國瑞

忠孝本家傳

行達明新學

修崇德性堅

資元利永貞

謙光樂太平

多福其自取

丕承乃後賢

以斯善繼述

振繩億萬年

(二十二世與一世同字,是否為後人抄錄筆誤尚待進一步考證,因此加以引號以示關注。二十四世“書”字輩,在民間取名中很多人誤寫為“詩”字。因此百科的編撰者認為這個“世”也有可能存在同音字的誤傳。黃大齡是清同治年間的舉人,他絕對不可能不懂得避諱,一首譜詩裡面出現兩個同樣的字顯然不合邏輯。筆者以為,二十二世的“世”字是否應為“誓”字?因為沒有原作者的資料,所以不能妄斷,故注於此待考。)

(附註 2 )泉州紫雲黃氏譜詩(埔頭孚公派裔版)

世子德謙秉

奇汝載恆卿

甫夫伯侯元

仲叔孫禮則

奕記種書田

文章昭國瑞

忠孝本家傳

行達明新學

修崇得性堅

安份躋仁壽

謙和樂太平

多福其自取

丕承乃後賢

以斯善繼述

振繩億萬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