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風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校徽
校訓
明德博學、礪學求真
學校簡介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科教新村黃興工商管理學院成立於1988年,學院是由海外華人捐資,經湖南省教委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的按國際模式創辦的一所全日制高等院校,是籌辦中的“黃興大學”下屬的一所獨立學院。
學院由原北方交通大學教授、美國奧本大學及柏林頓大學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毓基任院長。著名學者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張啟人教授及北方交通大學博士導師張國伍教授任本院名譽院長。
學院自成立以來,一直依託於名校辦學,先後與北京交通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湖南省廣播電視大學等重點高校進行合作辦學和師資培訓。
學院經過10多年的穩步發展,現在學院各學科建設逐步完善,下設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法學院、文學院、計算機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外語學院、理學院等,開設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經濟學、金融學、會計、文秘、對外漢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法學、市場行銷、藝術設計、動漫設計、日語、英語等近20個專業,涉及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等6大學科門類。現在校生1800餘人,另有成人教育學生1400多人。
學院發揚“敢為人先,勇於拼搏,艱苦奮鬥”的湖湘文化精神,實施“人才興校”戰略,牢固樹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學院非常重視教育教學科研,教師不斷地在各類期刊上發表論文。
黃興的歷史地位
黃興出生於1874年;逝世於1916年,一生只度過了42個春秋。但是他短暫的生命,卻完全獻給了中國近代爭取民族獨立、人民民主和國家富強的偉大事業。他是在嚴重民族危機刺激下,並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之後,走上愛國、革命道路的。他的事業,伴隨著辛亥革命的醞釀、興起、高潮、成功和失敗的全過程。因此可以說,他是完全屬於辛亥革命時期的人物。他在辛亥革命運動中立下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他是中國內地第一個革命團體華興會的創立者;第二、他在與孫中山合作共創全國性革命政黨同盟會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三、他是辛亥革命時期武裝鬥爭的主要組織領導者;第四、他在組建南京臨時政府、創立民國中起了關鍵和核心的作用;第五、他在民國初年維護共和、再造共和的鬥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第六、他有力地維護了黨內和革命隊伍內部的團結。
革命是奮鬥流血的事業,是乾出來的。黃興一生的最大特點,正如他在給子女的家教中所書:“篤實”、“無我”。他一生無私無畏,艱苦奮鬥,埋頭苦幹,顧全大局,終於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所以毛澤東早年曾說過:“湖南有黃克強,中國乃有實行的革命家。”
黃興的巨大歷史功績,決定了他在中國近代史特別是辛亥革命史上的崇高地位: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者和民主革命家,是辛亥革命時期與孫中山並稱的領袖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的“開國二傑”之一,並且在其後的維護共和、再造共和鬥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豐功偉績彪炳史冊,他的高風亮節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因此黃興逝世後,舉國同悲,章太炎在輓聯中高度讚譽他:“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于右任的輓聯寫道:“名滿天下,淚滿天下;創造共和,再造共和。”張謇的輓聯則兼頌他在革命中無私無畏,敢為人先的功績與品德:“革命自是先驅者:首義總領天下先。”
也許有人會問:辛亥革命的領袖、中華民國的“國父”,不就是孫中山嗎﹖怎么將黃興也擺進來呢﹖我認為:這裡面有一個長期以來就存在、現在也仍然流毒有待肅清的思想方法論問題,也就是當今人們常說的封建正統思想在作祟。在封建君主時代,“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人們長時期中耳濡目染,習以為常;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延續兩千餘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以後,封建專制制度特別是其思想餘毒仍然較長時期存在,當政者及其追隨者們也總是要大樹特樹自己的絕對權威。這也就是在國民黨統治時代長期“揚孫抑黃”的社會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但是,辛亥革命既然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就是反對封建的經濟制度、君主專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專制主義的意識形態。這樣的革命,是要動員和依靠廣大民眾包括中產階級 的,在領導革命的政黨內部也是要講民主、講群體、講分工合作的。因此,在民主革命中,領袖就不應也不會是一個人,而是一批人,特別是能夠較長時期合作共事的一批人,即領導集團。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領袖,就是以孫中山、黃興為核心的一批人,或一個集團。
讓我們再從歷史事實上對此進一步作些分析。無庸置疑,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早於黃興9年即1894年冬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了革命團體興中會,並於次年在香港當時尚屬英國殖民地 設立興中會總部,發動了第一次廣州起義。他也是革命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和三民主義的最早創立者和闡釋者。1903年8月,他就為東京青山革命軍事學校的學員制定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入學誓詞;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時,他又提議將此十六字確定為同盟會的革命綱領,並在隨後不久的《民報發刊詞》和《民報》創刊周年紀念會上的演說中,將它闡釋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此外,他長期在海外活動,在爭取國際友人援助和籌款支持國內革命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加以他長期擔任同盟會總理職務,這些就使他無可爭議地成為辛亥革命的主要領袖人物和思想指導者。但是孫中山也存在很大的局限,即他在相當長時間內,與祖國本土聯繫太少,與國內廣大民眾聯繫太少,與國內實際革命運動聯繫太少。經查,他自1895年10月廣州起義失敗後逃亡海外起,至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勝利止,整整16年間,回國僅兩次,居留時間總共才9天:一次是1900年8月至上海,策應自立軍起義,住4天8月28日至9月1日 ;一次是1907年12月,與黃興一道由越南入鎮南關今友誼關 ,領導鎮南關起義,來回5天12月4日至9日 ,而這16年,正是辛亥革命從醞釀、發動、高潮1905年以後 到勝利的16年。孫中山的這一巨大歷史局限,恰恰由黃興以及其他一些在國內艱苦奮鬥、組織領導革命實際運動的領袖人物彌補了。
黃興的巨大歷史功績已如上述,都是實實在在的,無可否定也無可替代的。因此歷史的真實畫面是:孫中山與黃興共同組成了辛亥革命領導集團的核心。正如宋教仁在1912年9月《致北京各報館書》中所說,“黃克強先生與孫中山先生同為吾黨泰斗”。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革命旗幟和思想指導者;黃興則是國內實際革命運動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二人團結協作,互相支持,共同成就了辛亥革命、創立民國的偉大事業。他們之間,完全是互補的、互相成全的關係,彼此不可或缺的關係,而不是互相分割、互相排斥的關係。章士釗生前曾說過:“無逸仙則無克強,反過來誠無克強則無逸仙。”這是非常中肯的。在這種情況下,只提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創立民國,而完全撇開黃興,甚至排斥黃興,“揚孫抑黃”,顯然是不公平的,背離歷史實際的;只有“孫黃並稱”、“開國二傑”的提法,才是符合歷史實際的正確結論。儘管一貫表現高風亮節的黃興本人並不計較及此,因為他的格言是:“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但是歷史應該對黃興有個公正的結論,後人也應該給他一個公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