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富民政策和市場經濟指引下,村黨支部、村委會發動民眾,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種植高山反季節蔬菜從1992年開始種 植反季節蔬菜以來,面積逐年擴大,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產量、產值一年上一個台階。1992年,種植反季節蔬菜65畝,其中西紅柿僅種5畝,總產值8.35萬元,畝產值1285元;1996年,種植300畝的蔬菜,其中西紅柿285畝,占總面積的95%,成了遠近聞名的“西紅柿村”。
黃洋村人均只有一畝地,而發展反季節蔬菜的條件得天獨厚。1990年,東肖鎮農民陳中傑來到黃洋鄰村中甲租田種植夏陽大白菜獲得成功。精明的黃洋人得知這一訊息後,由村兩委出面,硬是把陳中傑請到黃洋村,一些村民開始邊打工邊學種植技術。村民陳永龍當年跟著陳中傑種了10多畝的“粵紅玉”西紅柿,畝產達上萬元。之後,黃洋村反季節蔬菜種植漸成規模,品種也從西紅柿、大白菜擴大到10多個品種。全村僅有的600多畝農田已經跟不上黃洋農民種菜的步伐,有人開始到外村租田發展。如今,全村有31戶黃洋人外出租田種菜,面積突破1000畝。此外,黃洋人還在龍門赤水等地蓋起20多個塑膠大棚,培植西紅柿等反季節蔬菜,經濟效益又有新提高。由於黃洋人的反季節蔬菜品質好、價格適中、新鮮,在閩南一帶銷售甚好,上門求購的客商紛至沓來。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94元,比新羅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1000元,湧現了一批種植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