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文是《黃河大合唱》的一段歌詞,也可以把它當作一首詩歌。其最大的特點是,充滿了豪邁雄壯的氣勢與愛國主義的激情。這首歌展現了愛我壯麗河山、愛我燦爛文化、愛我不屈人民、愛我錦繡中華的情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我們的母親河,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是中華兒女的驕傲和自豪。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筆揮灑激情讚美過它;多少仁人志士為它拋頭顱、撒熱血;多少浪跡天涯的遊子對它魂牽夢繞。著名的民族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黃河大合唱》曾感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華兒女為祖國而戰鬥。
創作背景
作者簡介:冼星海,生於一九零五年六月十三日(農曆五月十一日),原籍廣東番禺,父親冼喜泰是一個船工,在他出世時已去世,母親黃蘇英是一個農村婦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歲時祖父去世,隨母親到南洋,進了一所舊式學校,攻讀四書五經。後轉到英國人辦的英文學校,攻讀英文。十一歲轉到華僑辦的高等國小,讀了兩年,回到廣東,進嶺南大學附中,又升入大學,一直以半工讀來維持生活。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學習結束,做過打字員、工人、夜校教員和嶺南大學音樂教員。二十一歲那年到北京進北大音樂傳習所學理論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圖書館助理員;翌年到上海國立音樂院學習,一九二九年離開國立音樂院,加入田漢所組織的南國劇社。
一九三零年,二十五歲的冼星海出國到法國巴黎,隨奧伯多菲爾學習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進過法國國立巴黎音樂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創辦的音樂學校,做過飯店堂館、修指甲和咖啡店的雜役和音樂師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風》(三重奏),明顯地受到當年他跟從過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響。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國,改變了創作方向,參加了洶湧澎湃的國防音樂運動,開始寫作第一交響曲,並於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與公司意見不合而辭職,轉入新華影片公司任《壯志凌雲》、《夜半歌聲》、《青年進行曲》等片的音樂指導。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為《日出》、《大雷雨》等劇作曲配音。“八·一三”事變後,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傳;年底留武漢,在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與張曙等共同主持武漢抗戰音樂運動。翌年十一月,第三廳工作受阻礙,奔赴延安,出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創作《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犧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零年五月,冼星海離延安赴蘇聯深造音樂,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後的作品《中國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歲。冼星海在蘇聯的最後五年,完成不少器樂作品,包括有第一交響曲《民族解放》、第二交響曲《神聖之戰》、管弦樂第一組曲《後方》、第二組曲《牧馬詞》、第三組曲《敕勒歌》、第四組曲《滿江紅》、交響樂《中國生活》、中國舞曲三首、小提琴與兩架鋼琴合奏曲《阿曼蓋爾德》,而《中國狂想曲》則不幸成為他的“天鵝之歌”。
歌詞
(朗誦詞)
妻離子散,
天各一方!
但是,
我們難道永遠逃亡?
你聽聽吧,
這是黃河邊上
兩個老鄉的對唱.
(對唱,合唱)
(甲)張老三,我問你,
你的家鄉在哪裡?
(已)我的家,在山西,
過河還有三百里.
(甲)我問你,在家裡,
種田還是做生意?
(已)拿鋤頭,耕田地,
種的高粱和小米.
(甲)為什麼,到此地,
河邊流浪受孤淒?
(已)痛心事,莫提起,
家破人亡無訊息.
(甲)張老三,莫傷悲,
我的命運不如你!
(已)為什麼,王老七,
你的家鄉在何地?
(甲)在東北,做生意,
家鄉八年無訊息.
(已)這么說,我和你,
都是有家不能回!
(合)仇和恨,在心裡,
奔騰如同黃河水!
黃河邊,定主意,
咱們一同打回去!
為國家,當兵去,
太行山上打游擊!
從今後,我和你
一同打回老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