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古橋

黃岡古橋

黃岡古橋是黃橋鄉瀚溪上的一座百年古橋。據黃橋孫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孫氏立基之初,於黃岡傍山臨水而居,伐黃岡之木於瀚溪架橋以通途,故曰“黃橋”。後在橋之南端建一小亭,供田間勞作及路人躲風避雨。

歷史沿革

清光緒十一年,孫氏有女嫁栗山黃氏。黃夫人為報恩故里,捐資百金修橋,將橋、亭合一。橋身為青磚單拱,橋面則是廊亭結構,朱欄石砌,飛檐碧瓦,建造甚是精緻。又將明鄒元標手書“樂意滿懷”四字以青石雕刻,鑲嵌於橋之門額上以倡文風(鄒元標為孫氏之門生)。為防山洪衝擊,於橋之上流百步處築有擋壁回瀧,緩和水勢。亭橋之南,則築一長堤,植柏栽樟護橋亭;亭橋之北,有一小塔,名叫“識字亭”,玲瓏剔透,多多雅趣。
亭橋周遭更有天成之奇巧小景,宛然偕趣。溪岸有百年古樟若臥龍橫於溪流上,卻另有一樟自岸底生出,抵老樟之軀,分丫狀而長,成撐托之勢,村人謂之“角頂臥龍”。亭橋近處亦有兩座小橋,兩小橋三步即可跨越,俗稱“三步兩橋”。

古橋風景

亭橋兩岸古樟蔽日,翠柳婆娑,芳草萋萋,野花幽香,最是夏日清涼世界,自成一個小氣候,村人多納涼於亭橋上。更有樂善施者,每至暑熱季節,挑來清冽甘泉橋上所砌水缸灌滿,供路人飲用。文人墨客亦好登臨,“晨曦觀田疇稻浪千層,暮雨望遠山蒼巒萬重”;“碧水繞堤催煙生,青山排闥送綠來”都是流傳的佳句。
明清時,黃岡古橋為當時之通衢要道。過此橋而南北,遠都至分宜、袁州一帶。時有商販將那裡的夏布、陶器等特產車推肩挑,銷往廬陵、贛州、南安等地,又將那裡的涼枕、紙傘、藤器等手工藝口,經由亭橋,銷往贛西北。過此橋面東西,阜田、楓江一帶的木匠篾匠乃至鐵匠補鍋匠等手藝人,近則至本縣水東走村串戶,遠則到永豐、樂安的山旮旯里掙錢謀生。年終返家,捎上那裡的茶油、筍乾、冬粉等山貨土物換點盤纏。若是神明節日時,則有香客無數,不分晝夜,經由亭橋而西,遠道至安福武功山朝拜進香。常有出門讀書求仕者,肩挑行襄,大汗淋漓,駐足亭橋,則清新氣爽,勞累頓消。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如今的黃岡古橋,依然以她蒼涼蔭蔽之風姿,古樸典雅之神韻,完成著未盡的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