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宗堅,字冰如,生於清道光年間,世居閔行竹港。幼喪父母。祖上以務農起家。嘗因設塾、恤貧,兩次受政府褒揚。
宗堅一生從事農業,常年布衣革履,僕僕于田間,或與農民共話農事,積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以為農業是恆業,務農須有恆心;種莊稼施肥鋤田過猶不及,必須順天時,察物性而以人力調劑之,故特別注重風雨變化、寒暑遞更的推測,以人定勝天。又以為水利與農業盛衰息息相關,遂於 1873年(同治十二年)捐錢1400緡,請邑令疏浚竹港,3.2萬餘畝農田受益。上海開埠後,洋貨盛行,紗廠紛設,縣內農民失紡織之利,所賴唯有植棉。棉花占全縣農產品收入的十分之七,而棉農墨守成法,棉花產量減少。質量下降,生計日窘。宗堅深以為痛,力謀倒挽狂瀾,遂立志振興農業,改造農村。1910年(宣統二年),顧言等在閔行籌創上海縣中等農業學堂,宗堅受聘為經理。為建校舍、購置圖書儀器而策劃奔走,為培育鄉邦科學種田人才不辭勞瘁;並遣子藝錫東渡日本,學習農科。農校建成,又附設農事試驗場,縣內始有第一所農業職業學校和第一個農學研究實踐場所。
主要成就
宗堅感棉花為全縣農民生計所系,故於農事中,尤潛心於棉花種植研究。光緒中期,以30餘年植棉心得,著《植棉實驗淺說》(或稱《種棉實驗淺說》),推廣科學種棉。書對植棉四環節辨土、選種、勤鋤、摘頭有精到見解。辨土,按植棉田地勢高低,土質肥瘠、堅松及前茬麥、豆、菜收穫的遲早等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培養棉株,使棉株長勢旺盛。選種,務精務純,精選每百斤籽棉可出絮45斤的良種,杜絕混入出絮34斤的劣種。行之則一畝歲收可增錢一貫(千文),全縣可增48萬貫。勤鋤,不僅除草,更重在鬆土以適棉性;又因雨後棉田浮泥沖淨浸水,土質益堅硬,尤宜急鋤、深鋤。摘頭,最為切要,棉株直乾易長,橫枝難生,宜於三伏晴天摘棉頭,防株徒長,一經陰雨,枝葉叢生,黃花隨之怒放,結鈴多;因棉莖矮短,離地近而得力足,棉鈴飽綻,可增產三分之一。其說均合科學原理,影響頗廣,上海《農學報》錄載其文,《上海縣續志》亦采其說,農工商部編訂《棉花圖說》半據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