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受教育簡歷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學士學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中南林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1990年9月至1993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工作簡歷
1987年8月至1990年8月:在中南林學院任助教,講師
1993年9月至1995年7月:在中南林學院任副教授
1995年7月至1997年7月:受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在東京大學作博士後研究
1997年8月至1998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化學生態學研究室任副研究員
1998年5月至2001年3月:以主任研究員身份代表日本IKARI環境事業集團進行日本農林水產省兩個研究項目的研究
2001年4月至今:作為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09年3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副所長。
2011年4月起任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 Physiology雜誌(美國)共同責任主編。
2011年10月起當選為亞太化學生態學學會主席 。
科研工作
以前的科研工作
1.西北地區天牛區系的研究
2.松毛蟲卵寄生蜂行為生態學的研究
3.金錢松小卷蛾性信息素的研究
4.棉鈴蟲雄性信息素的研究
5.馬尾松毛蟲性信息素地理變異的研究
6.日本產七種稈野螟屬( Ostrinia)昆蟲的系統發生和遺傳進化研究
7.植物精油的開發和利用研究
8.德國蜚蠊聚集信息素和食物性引誘劑的開發利用研究
現在的科研工作方向
生物的通訊系統是生物圈各種生物之間建立相互聯繫的工具,也是維繫生態系統內物質和能量流動的基本因素。探索生物之間的通訊方式並對其加以利用是現在也是未來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的關鍵措施之一。將以棉鈴蟲和玉米螟各個生理階段中相關的信號化合物及其作用的機理為主要研究方向,並期望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揭示出這些化合物產生和作用的生理機制。尋求性信息素,利它素,和其它行為調節物質從行為和生理兩個角度在害蟲綜合治理中的套用。
研究項目
近期的主要研究項目:
1.利用化學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植物與昆蟲的相互關係
2.款冬螟性信息素多態型與稈野螟屬昆蟲的系統發生和遺傳進化
3.信號化合物產生和作用的生理機制研究
科研成果
1.鑑定了危害我國主要觀賞樹種之一金錢松的害蟲——金錢松小卷蛾的性信息素,並對其信息素組分的利用從大量誘捕和干擾交配兩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2.在攻讀博士學位過程中,對棉鈴蟲雄性信息素進行了研究。這項工作解釋了棉鈴蟲雌性引誘,雄性反應,以及雌性對交配夥伴進行選擇的性行為過程。鑑定出了交配過程中雄蛾味刷中的主要化學成分並對這些成分在交配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討,同時對組分中醇類化合物的利用潛力進行了室內和田間試驗,結果表明醇類化合物具有抑制雄蛾定向的作用。
3.對日本產七種稈野螟屬昆蟲的系統發生和遺傳進化進行了研究。鑑定了除亞洲玉米螟以外的六種昆蟲的性信息素。從形態學,行為學,以及遺傳學等不同的角度對這七種昆蟲的關係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七個近緣種的性信息素具有如下特徵:
(1)除了醋酸酯類化合物以外,醇類化合物也加入到稈野螟屬昆蟲的性信息素組分之中。
(2)七種昆蟲的性信息素通訊系統從低級向高級系統的進化中,由單一組分,二組分,向三組分進化。
(3)發現了款冬螟性信息素多態型。款冬螟性信息素多態型與歐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在成分,和比例方面極為相似,這個發現為不同地域昆蟲通訊系統的比較研究提供了材料。
(4)除了款冬螟以外,多態型在稈野螟屬的其他昆蟲中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
(5)通過性信息素通訊系統反映出來的系統進化與外部形態特徵和遺傳特徵反映出來的關係基本一致。
4.在承擔日本農水省和林業廳的研究項目中,為了儘量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使用,開發出利用光引誘和溫熱系統聯用取代殺蟲劑的方法,這項研究對不同昆蟲的耐熱能力進行了比較,確定了可以在短時間內殺死有害昆蟲並對使用環境安全的致死溫度。研究結果和開發出的產品正在申請日本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