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910年4月,湖南發生饑民搶米風潮,官府派兵鎮壓,長沙全市罷工。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給湖北革命黨人黃申薌的書信約定,湖北、湖南同時起義。黃申薌收信後,立即與自己信得過的黃元吉、查光佛、吳王佐、湯行健、丁仁傑、江炳靈等人密謀,打算成立臨時軍政部,以便起義時統一調度指揮。後因搶米風潮平息,焦達峰停止了攻打長沙的行動。武昌新軍準備起義的訊息也傳播開來,清政府大肆逮捕革命同志,黃申薌、湯行健等人逃到上海教堂避難,湖北的起義也被迫取消。黃元吉因為身份尚未暴露,仍然留在軍中伺機行動。
1911年10月9日,黃元吉、鄧炳三、楊玉如、馬驥雲等20餘人密議當晚9時起義,決定以壇角工程隊舉火為號,以營中原有白三角巾捆左手為暗記。隨後,黃元吉直趨武昌小朝街82號,與蔣翊武、劉復基、彭楚藩、蔡大輔、徐達明、王華國等會晤,然後到千家街楊洪勝處告以訊息;再找到測繪學堂方興、第三十一標趙又雲、陳獻斌等,叮囑他們做好起義準備。不料,湖廣總督瑞澄突然調來巡防營、警察隊、消防營、守衛隊、巡警教練隊,分布各街巷,以10人為一班,盡力巡查,異常嚴密。這一夜不僅沒有集合的機會,各革命機關也同時被破壞,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被捕就義。壇角工程隊雖然點了火,卻沒有人回響。
1911年10月10日上午九時,黃元吉從後山到胭脂巷附近,遇到胡祖舜,相互之間不敢說話。胡見黃的神情後,尾隨黃到一偏僻處。經商議,黃元吉到第三十一標一營通知趙又雲及各同志,並囑咐趙通知測繪學堂的方興等,然後黃出城到南湖與陳子龍等接洽,告訴陳當天下午吹下操號時發動起義。當時盛傳孫中山派了幾千革命黨人到武漢,槍枝、子彈、炸彈很多,瑞澄聽後非常害怕,下令全城戒嚴,命令各軍營士兵不準相互走動,不準接待客人。原定當天吹下操號時起義,但因當日各種號都沒吹,只好改為第三十一標舉火為起義暗號。商議妥後,黃元吉四處通知革命同志,讓他們為起義作好準備。
1911年10月19日,起義軍與清軍在灄口、三道橋一帶的七里河對攻。下午,起義軍的炮彈擊中清軍運兵車頭,同時,灄口一帶的草房也被擊中起火,清軍大亂。3時許,起義軍攻過灄口及戴家山一帶,清軍向孝感潰退。黃元吉等人力主乘勝追擊,或在灄口、戴家山一帶設防。臨時指揮官何錫藩不聽,且退兵到劉家廟、造紙廠一帶。隨後,何以生病為由不再擔任臨時指揮官。黎元洪不顧眾人反對,委任張景良為臨時總指揮。張景良原為張彪部下統帶,心懷異圖。張到任後,消極怠工,不發作戰命令。而敵人卻爭分奪秒在灄口、戴家山一帶布防,在三道橋口架設機槍,盡力死守待援。
1911年10月25日,黃元吉等奉命率敢死隊占領灄口、戴家山一帶,拂曉向三道橋搜尋前進,第二標統帶謝元愷率部向戴家山一帶涉水前進,並同時向清軍發起進攻。因為清軍在三道橋口架設了機槍,所以衝鋒數次都攻不下來,雙方在三道橋的七里河一帶相峙。1911年10月27日,馮國璋、段祺瑞率清廷援軍分三路向起義軍進攻,起義軍因為臨時總指揮張景良錯誤指揮,損失慘重,相繼潰退到諶家磯、大智門一帶。1911年10月31日,漢口完全失守。馮國璋縱火焚燒漢口3天,燒毀數千民宅。雖然清軍在戰爭中暫時占了優勢,但已完全喪失了人心,人們爭相支援起義軍,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加上袁世凱不斷給清廷施壓,1911年12月2日早上8時,清廷宣布停戰,並派代表南下議和。
議和成功後,孫武個人權力欲望惡性膨脹,自認為在湖北革命軍中資深且富於智謀,卻沒有得到重用。他鄙視舊日革命同志,並於1912年1月在上海召集一批失意軍官如張振武、孫發緒、藍天蔚、王正廷、朱瑞、石星川、夏占奎等組成民社,以黎元洪作為民社的後盾,並在武昌成立以“擁黎(元洪)反孫(中山)”為目的的民社分社,命令黃元吉把統領職務交給夏占奎。於是,黃元吉與孫武產生了矛盾。2月27日,黃申薌、向海潛等策動“倒孫事件”(即武昌二次革命),黃元吉、李基鴻等人積極參與。此前,孫武聽到風聲,已經避到漢口。後經調解,孫武發出退職宣言。
個人成就
1913年,北京稽勛局敘首義之功,黃元吉名列甲種。之後,1915年“討袁”及1917年“護法”,黃都挺身而出。1927年,革命轉入低潮,他仍率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從事農運工作,一度被捕入獄。1938年,武漢失守,他深感難以自保,遂組織地方武裝,參加抗日游擊隊。1941年3月,黃元吉當選為應城縣抗日民主參議會議長和鄂豫邊區參議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軍隊進駐湖區,黃為地方安全努力調停。1949年2月,黃元吉被國民黨軍隊槍殺。生前撰有《革命烈士傳》、《祝炳奎傳》、《吳王佐傳》及《湯行健事略》等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