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東湖塘鎮:轄
東湖塘社區 | 泉灣村 | 秦塘村 |
西沖山村 | 南竹村 | 燕山村 |
陶家灣村 | 手板塘村 | 麻山村 |
許家壩村 | 在鳳村 | 火扇村 |
牛山村 | 泉山村 | 太平橋村 |
物質文化
麻山鑼鼓是寧鄉境內流傳的一種民間吹打樂,類似於宗教音樂和民歌的曲牌,因發源於寧鄉縣麻山而得名。麻山鑼鼓軾牌格調清新,秀麗大方,節奏變化多樣,富有一定韻律,並且每個曲牌都冠以形象生動的名字,或記事,或敘景。無論從其名稱或音樂內涵,都表現了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麻山鑼鼓所用樂器基本為大小嗩吶、笛子、竹引子、管、堂鼓、漢鈔、鑼、小鑼、雲鑼、大筒、中胡、統胡等。2006年,寧鄉麻山鑼鼓成功申報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發源於寧鄉縣東湖塘鎮麻山村的麻山鑼鼓雖然很受當地村民的喜愛,但熱衷於這項活動的卻大多是中老年人,麻山鑼鼓“自然消亡”的危險及其樂曲的自然淘汰似乎大勢所趨。當前農村文化生活貧乏的問題依然相當突出,“甚至已影響到了社會協調發展”
麻山鑼鼓是寧鄉境內流傳的一種民間吹打樂,是類似於民歌的曲牌。因發源於寧鄉縣麻山而得名。“聽老一輩人說,最初形成於明末清初。相傳由一雲遊僧所傳授,當時作為廟宇化齋時用的禮樂。清光緒,宣統年間,麻山鑼鼓的音樂得到大幅度地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個擁有豐富曲牌的樂曲體系,具有獨特的演奏形式,音樂名稱、樂器形制和曲目內涵,並在靳江河流域流傳開來。”
靳江河因流經寧鄉楚大夫靳尚墓前而得名。“靳江就發源於我們麻山,自西向東流經寧鄉縣大屯營、道林等地,經湘潭縣,於長沙嶽麓區的柏家洲村附近匯入湘江……可以這樣說,靳江河流域每個村莊都有一到兩支麻山鑼鼓隊,我們麻山村,像模像樣的鑼鼓隊就有三四支。”
麻山鑼鼓軾牌或記事,如《接姐》、《放風箏》等,或敘景如《荷花出水》、《雪花飄》等。“無論從名稱或音樂內涵,都表現了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表現出我們麻山一帶對大自然的描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相關傳說
相傳,陽伯雍是洛陽人,本來是在買者與賣者中間充當中間人賺錢謀生。父母親死後,埋葬在無終山上,他也就在這裡安家落戶了。山很高,上邊沒有水,他就到別處提水放在山坡上,供過路人飲用。就這樣,他一連堅持了三年。
有一天,有人飲水後給他一斗石子,讓他挑選既高且平又雜有石塊的好地種上;還說:“這些石子會生出白玉來。”聽說陽伯雍還沒娶媳婦,他又說:“你一定能娶上好媳婦。”說完這些話,那人就不知去向。於是,陽伯雍真的按照那人的囑咐,把石子種下去。一連幾年,陽伯雍時常到種石子的地方去察看,見石頭上真的長出玉來,這個奇蹟他沒有告訴任何人。右北平有一位姓徐的人家,是個豪門大戶。他家有位小姐,品德特別好,又很俊俏。很多人去求婚,他家都不肯答應。陽伯雍也去了,他是想試試運氣。徐家主人看到他那普普通通的樣子,恥笑他不自量力,甚至以為他是瘋了,跟他開玩笑說:“你若能獻上一對白玉壁,我就把女兒嫁給你!”陽伯雍聽了,立刻跑到他那種玉的地方,得到五對白玉壁,然後送到徐家。老徐家看了,驚異非常,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天子聽到這件事,也覺得挺新奇,封陽伯雍為大夫。於是在種玉處四角立起大石柱,石柱高達一丈,中間那塊地就叫“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