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途徑及人體暴露
傳播途徑
鸚鵡熱衣原體可通過病鳥經呼吸道傳播給人,人與人之間傳播有可能通過陣發性咳嗽,但尚未證實。
人體暴露
人體暴露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吸入來自傳染源的病原體,如由染病鳥類分泌的帶菌分泌物或乾的鳥類排泄物形成的氣溶膠;其他暴露途徑包括啄傷、嘴與喙接觸及處理病鳥羽毛和組織。人體對該病原體普遍易感,短暫暴露就可以感染。在與眾多的帶菌和排菌鳥禽之間經常發生密切接觸的職業人群中,易於出現暴發流行。宰殺家禽、拔毛剔髒、購銷運輸過程都有可能受到感染。大多數散發患者來自養鳥與玩鳥的家庭或個人。沒有休閒時間及職業危險的行人或無意中接觸者也會因為短暫或路過接觸到病鳥及其落下排泄物而感染,此屬感染源不明傳播。
哺乳動物偶爾也可以將鸚鵡熱衣原體傳播給人。某些感染家畜(牛、羊、馬、駱駝、犬、豬)的鸚鵡鵡熱衣原體可引起家畜產道慢性感染、胎盤功能不全和流產,其對人的感染雖然遠不如鳥類的重要,但是通過感染家畜分娩時的液體和胎盤可對職業人群造成感染威脅。
健康防治及處理措施
健康效應
鸚鵡衣原體可在其眾多宿主動物中引起廣譜疾病,典型臨床表現為高熱、惡寒、頭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潤性病變等特徵。一般症狀頗似感冒或呼吸道感染,但多見發生肺炎,易於誤診。此外還可引起腸炎、胎盤炎、乳腺炎、多發性關節炎、腦膜腦炎、結膜炎及角膜結膜炎等。
感染鸚鵡熱衣原體的病人,潛伏期為5~14d,患者輕者無明顯症狀,重者可出現嚴重肺炎等症狀。在未用抗生素之前,感染鸚鵡熱衣原體患者死亡率為15%~20%,但正確治療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1%。典型症狀為突然發熱,達39~40℃,頭痛、寒戰、全身不適、肌痛,隨之出現乾咳伴隨呼吸困難和胸悶,脈搏體溫不一致,脾臟增大,有時出現皮疹。肺炎症狀不典型,聽診結果可能低估肺炎嚴重程度,但影像學檢查可發現大葉性肺炎或間質浸潤。與柯克斯立克次體、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軍團菌和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鑑別診斷是鸚鵡熱衣原體感染除引起呼吸道症狀外,還可導致心內膜炎,心肌炎,肝炎,關節炎,角結膜炎和腦炎。重症患者可出現呼吸衰竭、血小板減少,並有報導孕婦感染後可導致胎兒死亡。
預防與控制
該衣原體宿主十分廣泛,因此防控該病必須採取綜合性防控措施。防止動物暴露於被衣原體污染的環境,在規模化養殖場,應確實建立封閉的飼養系統,杜絕其他動物攜帶病原體侵入。對外來鸚鵡等鳥類要嚴格實施隔離檢疫,禽類屠宰、加工時,要防止塵霧發生。建立疫情監測制度,對疑似病例要及時檢驗,以清除傳染源。在該病流行地區應制訂免疫計畫,定期進行預防接種。
健康養殖場應採取的措施
(1)飼養場的生產區與職工生活區應嚴格分開,場內要保持良好的清潔衛生環境,入場時人員、車輛應嚴格消毒,杜絕非工作人員進入生產區。
(2)工作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嚴格遵守衛生制度,禽舍門口應有消毒設施(0.1%新潔爾滅或2%的來蘇兒)。
(3)儘量減少或消除應激因素的不良影響,給予全價營養飼料並定期向飼料中加入土黴素(或金黴素、四環素)和多種維生素,及其充足的清潔飲水,飼養密度適中,室內通風良好。集約化飼養場應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防止新老禽相互接觸。
(4)嚴格杜絕傳染來源,每天清除羽毛、糞便、分泌物,要堆積發酵,無害化處理。
(5)杜絕與易感動物、野禽、鳥類接觸。尤其應該禁止衣原體陽性動物(鼠類、家畜、野生動物)家禽、鳥類進入禽舍或飼養場。
(6)保持所有鳥類相關的交易,以便於鑑別發病鳥及可能暴露的人群。
發病養殖場應採取的措施
(1)禁止向外輸送種禽、種蛋。疫情不明時,禁止在場內隨意進入人員、車輛、動物,不能調群混群,不能將糞便和禽接觸過多,禁止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禽產品飼餵肉食品動物和雜食動物。
(2)對發病養殖場進行檢疫。病畜隔離飼養,養殖場每天用2%來蘇兒、2%漂白粉、5%的福馬林進行徹底處理及消毒,嚴重病畜淘汰。加強個人防護,防止人員感染。
(3)禽糞便、飼料殘渣、羽毛等應在指定地點堆集發酵(生物熱處理),減少粉塵對空氣的污染,防止鄰近動物、禽與病禽及其排泄物接觸。
(4)患病及可疑的禽應運往屠宰廠宰殺,羽毛、糞便應按規定處理。對病禽、死屍進行深埋或燒毀。
相關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
應該採取措施保護高危接觸人員被感染。所有接觸病鳥的人員應該知曉該病。高危人群在清潔鳥籠和處理病鳥時,應該穿上個人防護服、戴上手套和帽子,甚至防毒面具。在檢查可能感染病鳥屍體時,應該採取特殊的防護措施,用洗滌劑或水濕潤屍體以防止傳染性顆粒形成氣溶膠,並且在具有排風設備的通風櫃中操作。如果暴露人群發生呼吸道感染,醫生應該儘早啟動針對鸚鵡熱的特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