鷲峰寺[南京市秦淮區鷲峰寺]

鷲峰寺[南京市秦淮區鷲峰寺]

鷲峰寺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白鷺洲公園花圃區內,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現存建築始建於明朝天順五年(1461年),為紀念唐朝名僧鷲峰而得名,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鷲峰寺在南齊時為東府城,梁為江總宅的一部分,明朝天順年間(1457-1464年)宦官進保(又名祖定)擇其地創建寺廟,英宗朱祁鎮書賜其額“鷲峰寺”,以紀念唐名僧鷲峰大師。昔日寺基址十畝,另有公產地五畝七分五厘,面南,進山門即金剛殿三楹,其東西各有鍾、鼓樓。進而為天王殿三楹,東有伽藍殿三楹、師殿三楹,西以畫廊接輪藏殿三楹。再進為毗盧閣三楹。寺院東有禪院二十四楹、僧房九間。明禮部尚書鄒於撰寫《鷲峰寺碑記略》。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鷲峰寺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白鷺洲公園東北角,初建於明朝天順五年,因紀念唐朝名僧鷲峰而得名。幾度毀壞,幾經重修,如今的鷲峰寺名氣不在於曾經的得道高僧,也不在於昔日皇家恩寵,而是它美麗的山水園林。這裡,風景獨好。

歷史沿革

鷲峰禪寺始建於梁武天監年間,名法光禪寺。歷唐、宋,經元、明,歲久廢毀。

鷲峰禪寺所在的白鷺洲有著悠遠的歷史,東晉時為東府城所在地,南朝梁、陳時為大臣、詩人汪總的住所。

唐朝開元(713-741年)年間,刺史顏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

南宋淳熙(1174-1189年)時,待制史正志將放生池移到這裡,並在上面建起樓閣。

明天順五年(1461年),進公保開拓舊址,重建殿宇,規模宏大。“飯僧有堂,庖福有所。棲僧有寥,退居有舍。池塘繞其後,金城抱其左。歲戊子工克告成,特賜鷲峰禪寺”,為明、清著名寶剎。華嚴宗世匠血浪洪恩禪師傳門人真詮微禪師與弟子明隱上升禪師,先後在此集中嚴習《華嚴經》,大弘華嚴教乘,一時為江南華嚴宗著名道場。

明朝天順年間,鷲峰禪寺就建在放生池的旁邊,屬中剎,下領回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覺庵等。當時,有禮部尚書鄒乾撰寫的《鷲峰寺碑記略》,葛寅亮寫刻的《復修顏魯公放生池碑》等著名碑刻,後均不存。明代原有的建築布局,從《金陵梵剎志》所載明禮部尚書鄒於撰寫的《鷲峰寺碑記略》可見大概:“佛殿三間,翼然嚴正,檐牙棟宇,遠近想望。殿之前四天王殿,殿之後有毗盧閣,左廡之半建觀音殿,簇以畫廊二十餘間,右廡之半建藏經殿,亦簇以畫廊二十餘間,俱彩繪其壁,東廊之前為鐘樓,西廊之前為鼓樓,樹碑銘,又於正殿之東闢地數畝間佛堂、方丈以為講經之所,飯僧有堂,祈福有所,棲僧有寮,退居有舍,池塘繞其後,金城抱其左。”

明清時期,鷲峰禪寺為金陵一大景觀,古典小說《儒林外史》中就有“到鷲峰禪寺吃茶”的故事。書法家王鐸、文學家焦竑在此留下詩文、墨跡。明清以來,鷲峰寺屢經興衰,與其他著名寺廟不同,她的名氣並不在於得到皇帝的寵幸,也不在於曾有過驚天動地的大人物,而是另有獨到之處,其一,與美麗的山水園林相傍,據《東城志略》云:“鷲峰寺後有顏魯公放生池,溪雲蘆雪,秋景絕佳,石上鐫擘窠字……水中魚極樂國”。其二,幾度衰敗又得幾度修整,這得益於那些平凡僧人與普通百姓們的珍愛有加。

明朝,曾有主持明徹和尚,喜花草,常在庭前種植牡丹、芍藥,每年初夏時節,他以竹筒貯水,插以芍藥,安放綠絲之中,十分鮮妍,萬曆十年(1582年),明徹涅槃火化,花木漸衰,以後又連遭大水,使花無存,清朝乾隆末年,高僧達宇來此駐錫,建設毗盧閣上下五楹,該寺走向中興。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淨土宗大德達宗老和尚與徒脫凡長老,相繼在此專弘淨土,教化一方,盛名遠播。

清嘉靖年間(1796~1820年),性海禪師來此駐錫,律行精嚴,持銀錢戒,寺內香火又趨鼎盛,常主講華嚴經,後來他離寺雲遊,遍歷名剎,卒於金山,道光年間,寺宇改為老民堂,當時正殿已年久行將毀壞。

請道光十五年(1835年),鄉人乾靜齋、馮君耀率先捐資重建,並在殿前台基上圍以石欄,極為堅固,工程竣工以後,太僕蔡友石撰記,學使祁春浦書碑,記載了鷲峰寺中興的盛況。

到文革時期,鷲峰禪寺歷盡滄桑,只剩下破屋數櫞,佛像全無。

2000年以來,政府進一步落實宗教政策,將鷲峰禪寺歸還佛教界,敬請南京金粟庵主持上全下乘老和尚主持修建。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在諸山長老的關懷下,在十方信眾的鼎力資助下,鷲峰禪寺有大雄寶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鐘樓、鼓樓、三門、客堂、小齋堂、接待室及僚房二十餘間,還有天王殿、流通處、藏經樓等建築。

建築布局

沿著長白街走到底,穿過夫子廟花鳥魚蟲市場,就來到了白鷺洲公園的北門。從門口向里張望,黃牆青瓦處即是鷲峰寺了。拐角就是鷲峰寺,香火很好,外地遊客來夫子廟都要進去燒炷香。到了初一、十五,進香的香客更多。

寺廟是三進院落,門口立著兩個石獅子,進去大殿,兩邊立著四大金剛。四大金剛體型很大,有普通金剛造型的兩個寬,頗為魁梧。再往裡走,院子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鐘樓和鼓樓。鷲峰寺能善法師介紹說,《釋氏要覽》載,比丘在布道時,眾人不按時集會,佛說打犍椎或打鼓等而召集。因而晨昏撞鐘擊鼓成為中國佛寺的一種傳統。

正中的毗盧寶殿因供奉毗盧佛而得名。佛教中有“三身佛”,即法身“毗盧遮那佛”,應身“釋迦牟尼佛”,報身“盧舍那佛”,毗盧佛是釋迦牟尼的法身佛。以前寺廟比現在小得多,毗盧寶殿剩下幾座破敗不堪的房子。1999年,重修了鷲峰寺,毗盧寶殿在原有基礎上加固,將殿堂粉刷一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