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鳳池庵,舊稱通元觀、通玄觀,內供奉觀音大士、玄天上帝。庵內曾留有宋理學家朱熹的足跡和墨寶。1999年元月6日,安溪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此豎立文物保護標誌。鳳池庵始建於宋代。《閩書》載:“鳳山頂有庵曰‘通元觀’,有池曰‘鳳池’。朱文公主簿同安時,來安溪按事三日,登臨此庵,題句壁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又賦詩題《留安溪三日按事未竟》曰:‘縣郭四依山,清流下如駛。居民煙火少,市列無行次。嵐陰常在午,陽景猶氛翳。向夕悲風多,遊子不遑寐。我來亦何事,吏桀古所記。捧檄正淹留,何當語歸計?’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令龔穎以朱子曾憩於此,有詩題壁,遂改庵為書院,塑像奉祀,教諭鄒魯作《改建朱文公書院記》。”鳳池庵為書院,歷時17年。“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提學副使邵公銳謁視書院,盧其褻於樵牧,議徙於學。”昔時的鳳池庵坐落於縣城西關外、鳳麓之右的常沿渡頭,背枕鳳山,前臨晉江西溪,山水旖旎,形勝佳絕;泉州至湖頭溪上船隻來往如梭,每逢夕陽西下,船筏悠悠,燈火點點;相傳為朱熹親植的榕樹蔭披古庵,山光、水色、樹影,相映成畫。城鄉善信,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清順治九年(1652年)南安進士郭第曾撰聯曰:“真身現處一道松陰,仿佛菩提樹下;大眾渡時半泓溪影,依稀明鏡台中。”光緒年間(1875-1908年),晉江文人黃瑞明來庵朝拜,見鳳池庵山水幽美,亦題下柱聯“鳳麓柳枝垂玉露;池中蓮葉發祥雲”存於庵內。今尚存有清代石刻。1963年6月,鳳池庵在公路拓寬改造時被拆除,香火中斷。1994年5月,僑親及信眾捐資在舊址邊約60米處的鳳城鎮祥雲路西側,依山重建鳳池庵,規制仿古,四合院式,占地面積635平方米,建築面積255平方米,1995年5月竣工,古剎重光。新庵枕山臨水,鳳山雄踞於後,層巒疊碧,林木蓊蔚;鳳城新區展現於前,高樓廣廈,氣象萬千;庵中畫棟雕梁,佛像雄偉,庵堂壯觀,香火鼎盛,特別是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三月初三諸聖神壽誕之日,更盛於前。1999年4月,鳳池庵被列入全縣朝聖旅遊名勝風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