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景點
京杭大運河象綠色的飄帶將臨清城纏繞起來。在這條飄帶的彎曲處,有一座人工堆積的綠色小丘,綿延數里。當年,乾隆皇帝沿運河七下江南,路過臨清,曾在此題榜作聯,賦詩弄墨。此處原有一座建築稱“無為觀”。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給無為觀題“福佑津途”作榜,題“雙閘節宣資利濟,三元調燮協寧居”作聯。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南巡又來到這裡,看到這裡景色宜人,竟引得他走下龍舟,漫步在嶺上。從此,此嶺便贏得了鳳凰嶺的美譽,並以“鳳嶺鍾英”而列入臨清十六景名冊。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先後撰書《臨清嘆》、《臨清歌》著名的長篇詩文,並刻石立於鳳凰嶺下。詩文開篇兩句寫道:“臨清傍運河,富庶甲齊郡”。乾隆多次為“無為觀”題詩,並書寫上石。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於嶺下建進德分會(當時的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倡辦的為士紳聚會之所)為紀念在臨清倡辦義學的千古奇丐武訓先生,建造了一座五楹二十四柱歇馬迥廊式大廳,名為“武公紀念堂”,移鰲頭磯前之木牌坊立於對面,並於大廳東側修建磚木結構,囗尖頂,亭子兩座,名為“武公紀念亭”,使鳳凰嶺下頗饒古致。
在鳳凰嶺南側,有一座小碑林,共有碑刻上百通,其中不乏名品,除乾隆御碑外,還有清代大書法家翁方綱摹米芾書“寶藏”碑,明代王朝佐烈士碑,唐吳道子畫關羽像刻石,是典型的“鐵線描”,價值頗高。另外,還有唐代白玉石佛造像,後唐孔謙墓志銘,臨清增廣學額碑,明代書法家方元煥草書開元寺碑等,其碑刻內容及書法藝術,常使觀者駐足。
在景區內,還有一座雕塑藝術家仇志海的作品——山東快書 大師高元鈞銅像,雕像栩栩如生,將其成諧幽默的藝術個性刻劃的維妙維肖。在鳳凰嶺南側平坦的草地上,青松翠柏環抱著一座莊嚴而華貴的碑亭,這就是“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故里碑”。張將軍系臨清市唐園村人,在臨清城渡過了少年時代,抗日戰爭時期,他任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犧牲在湖北宜城前線。為紀念他的豐功偉績,家鄉人民建造了這座碑亭,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的張愛萍將軍題寫了碑文,供人們永世瞻仰。
而今,鳳凰嶺已是供人們休閒娛樂健身的公共場所。早在建國之初由人民政府命名為“大眾公園”,引種了大量南竹雪松、奇花異卉、松柏碧桃、丁香藤蘿,使園林氣氛濃郁,景致日臻秀麗。春來桃紅柳綠,鳥語花香;冬至仍見竹影婆娑、柏洞森森,“繞堤儘是蒼煙護,幽序曲謝碧水環”,不愧鳳嶺鍾英之佳譽。
濟南景點
鳳凰嶺生態旅遊區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濟南南部山區,長清區武莊鄉境內。她北靠武藥公路、經高而、仲宮與市區相通,西連武莊鄉與104國道相接,距濟南市區30公里,交通便利,並與我國著名的泰山相連,在此可南望泰山極頂,北眺靈岩聖境,是濟南目前僅存的面積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純生態旅遊區。
鳳凰嶺生態旅遊區以自然、生態、環保為主題,以健康、休閒、和諧為宗旨,遵循國際生態原則,對原始的自然景觀進行了完整的保存,並開展了築壩蓄水植樹造林等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建設。鳳凰嶺生態旅遊區內瀑布高懸、溪流潺潺、清泉噴涌、潭水碧藍,蟲吟鳥鳴、彩蝶翩翩、松楓綠野、山花爛漫。既可以欣賞奇石名泉,又可以登上望月亭觀望松濤林海、巍巍泰山。
鳳凰嶺生態旅遊區由鳳凰嶺景區、龍溪嶺景區、石門峪景區三部分組成。景點眾多,由鳳凰嶺、青龍潭、小龍灣、古人洞、媳婦灣、仙女池、船瓢頭、淚泉的等,並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鳳凰嶺生態旅遊區景色秀麗迷人,峻山秀嶺,奇松名泉。擁有濟南市最高峰摩天嶺,又有紅石崖、百鳥林、蟠龍洞、神龜潭、霸王石、鳳凰石、壽星石、臥象石、吻泉等眾多的自然景觀。鳳凰嶺生態旅遊區氣候溫潤,森林茂密,是天然的氧吧。山泉甘冽清澈,富含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野菜、中草藥品種繁多,果樹主要有柿子、板栗、核桃。旅遊區有不同風格的休閒活動中心供您選擇。
鳳凰山莊是集客房、會議、餐飲為一體的高檔服務區,服務設施齊全。另有民俗特色的鳳凰山寨,走進四合院,您可以吃農家飯,睡農家炕,充分體會原汁原味的農家風情,感受山里人家的純樸於自然。同時,旅遊區還為富有探險精神的朋友提供安全的野營設備。
臨沂景點
鳳凰嶺遺址位於臨沂城東15公里處,今河東區鳳凰嶺鄉王家黑墩村東。
鳳凰嶺高出地面10-20米,海拔60-70米,巔峰75米,由五個饅頭形大土丘組成,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300餘米。其五個土丘已有三個被整平為農田,後存兩個。1982年5月,鐵十四局在此處購土,修築兗(州)石(臼)鐵路沂河東段路基,挖土時發現墓葬。臨沂地、縣文物管理部門及時組織人員對其進行發掘清理。是年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又冒著嚴寒,打破只在春、秋季考古發掘的常規,搶救發掘鳳凰嶺遺存。通過大面積科學挖掘,先後清理戰國至漢代墓葬88座,出土文物有鼎、盒、罐、盆、壺、缽、銅鏡、五銖錢等。另有8個樂舞、雜技俑,塑雕精緻 ,栩栩如生。在這些墓葬中,一座最大的墓葬系東周墓。墓呈方形,面積近100平方米,由三部分組成,有車馬坑、器物坑和墓室。墓早年又有11具無棺的骨架,乃係奴隸殉葬墓。主墓北25米有一個器物坑,出土器物有編鐘一套計9件,鼎7件,矛14把,弓4張,簇鏃1宗,舟、獻各1件。最大鼎重35公斤,最長的一把矛達3.09米。在鳳凰嶺遺址中同時還出土地許多細石器,並發現了多處用火遺蹟,這些細石器包括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大類,器形繁多。大多數以傳統的間接打法製成,具有典型的細石器特點。細石器在山東省乃首次發現,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單獨文化,存在於距今約有1至2萬年前的中石器時期。這一發現,填補了魯南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原始農業的空白。
1983年春,鳳凰嶺遺址已被鐵路部門挖土築基夷為平地,現成為農家果園暨鳳凰鄉人民政府駐地。在其北僅存高10米,東西、南北各20米左右的圓土丘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