鮠魚

鮠魚

鮠魚,屬魚綱,可以作為中藥,可下膀胱水,開胃、補中益氣。其體延長,長約25厘米,為體高的5~6倍。吻錐形,向前顯著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上下頜上均具鋒利的細牙齒數排。肩骨顯著突出,位於胸鰭前上方,頭頂部多少裸露。側線平直。背鰭Ⅱ6~7,硬棘後緣有細鋸齒。胸鰭刺發達,內緣也有鋸齒。臀鰭14~18,無硬刺。臀鰭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鰭。全體裸露無鱗,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 生活於江河中,多棲於水的底層。捕食小型魚類、蝦、蟹、螺及水生昆蟲等。產卵期5~6月。冬季在有岩石的深水處越冬。分布長江流域。

基本信息

鮠魚

正文

鮠魚
(《本草經集注》)

異名

魾、鱯(《爾雅》),魤(《本草拾遺》),懶魚(《本草圖經》),蛔魚、蜾魚(《綱目》),白戟魚(姚可成《食物本草》),闊口魚(《本經逢原》),白冀(《隨息居飲食譜》)。

來源

為鮑科動物長吻鮠的肉o

動物形態

長吻鮠
體延長,長約25厘米,為體高的5~6倍。吻錐形,向前顯著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上下頜上均具鋒利的細牙齒數排。肩骨顯著突出,位於胸鰭前上方,頭頂部多少裸露。側線平直。背鰭Ⅱ6~7,硬棘後緣有細鋸齒。胸鰭刺發達,內緣也有鋸齒。臀鰭14~18,無硬刺。臀鰭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鰭。全體裸露無鱗,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
生活於江河中,多棲於水的底層。捕食小型魚類、蝦、蟹、螺及水生昆蟲等。產卵期5~6月。冬季在有岩石的深水處越冬。分布長江流域。

性味

甘,平。
①《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①《本經逢原》:"甘,溫,無毒。"

功用主治

①《本草拾遺》:"下膀胱水,開胃。"
②《日用本草》:"補中益氣。"

名家論述

《本經逢原》:"闊口魚,能開胃進食,下膀胱水氣,病人食之,無發毒之慮,食品中之有益者也。"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