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是古代的炊粥器,一般為大口,袋形腹,下附三足。袋形腹的作用主要是為了擴大受火面積,較快地煮熟食物,商代晚期以後,袋形腹逐漸蛻化,且多數青銅鬲有精美的花紋,不宜於火煮,當為盛粥器。
西周晚期銅鬲,通高11.2厘米,口徑16.2厘米,1965年鄒城市棲駕峪村出土。器體質厚,寬平沿略向外折,束頸圓肩,低體淺腹,腹部略鼓,寬襠平底,下有明顯煙炱痕跡,矮獸蹄形足,三足之上各有一條凸起的扉棱,腹飾變形獸面紋。沿上鐫有“魯宰駟父乍姬□媵鬲其萬年永寶用”。從銘文內容看,是媵辭,可知鬲應屬媵器,即陪嫁之物,也就是說該鬲是當時魯國姬姓貴族宰駟父為其女兒出嫁時的陪嫁用品,讓她世世代代永遠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