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縣。
新莽天鳳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
更始元年(公元23)復命高陵。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陸。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又復名高陵,相沿至今。置縣以來,隨著歷代行政建置的改變,縣境屢有增析,變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趨於穩定。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撤銷陽陵縣,其轄地部分併入高陵,縣境較前為大。
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省萬年縣入廣陽、高陵二縣。縣境較前又有所增大。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析本縣涇河以南置鹿苑縣。
貞觀元年(公元627)撤銷,轄地復歸高陵。
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析本縣清平鄉以奉莊陵,縣境較前縮小。
最早記載縣境大小的是北宋宋敏求《長安志》。據載:縣境東西28里,南北33里。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涇陽縣併入高陵,次年(1266)復立。
明《高陵縣誌》中,有在明代析東南數里(即張橋、孝義、安信三里之一部分)劃歸臨潼的記載。縣境廣28里,袤35里。其南省城,東南臨潼,東櫟陽,又東渭南,東北蒲城,北富平,西北三原,西涇陽,西南鹹陽。
清代縣境變化不大。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誌》記為東西距30里,南北距30里。東至臨潼界10里,西至涇陽界20里,南至鹹寧界20里,北至三原界10里,東南至臨潼界20里,西南至鹹陽界30里,東北至三原界7里,西北至三原界15里。
光緒十年(1884)《高陵縣續志》記為東西30里而遙,南北30里而近。
民國時期,縣境亦未有明顯變化。據民國三十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載:本縣東西相距36里;南北相距33里,面積1188平方里。東至臨潼縣13里,西至涇陽縣21里,南至長安縣23里,北至三原縣14里,東北至三原、臨潼縣11里,東南至臨潼、長安縣28里,西南至鹹陽、長安33里,西北至三原縣20里。距省城70里。
1953年高陵縣與鄰縣調整插花地時,將高陵區東南的惠家場村劃給臨潼縣,換回原鄧、鄧家溝、六家莊3村。將高陵縣渭河南的班家、草店兩村劃給原長安縣(現長安區),換回馬坊灘、興隆村兩村。
1956年5月,高陵縣東北的邸家、學楊、劉家莊、灣里趙4村及王化孫的一部分劃給三原縣,換回南任、北任、官村聶、官村劉、蜜蜂王、吳鄭坊馬家、白馬寺灘7村。
1958年12月14日,高陵縣渭河南的耿鎮地區(即今耿鎮,當時稱紅旗耕作區)割歸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還歸。高陵縣東西長20.55公里,南北寬20.1公里,總面積為294平方公里。
2014年12月13日,國務院關於同意陝西省調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高陵縣,設立西安市高陵區。
2015年8月4日,高陵“撤縣設區”正式掛牌,結束2365年的縣制歷史。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高陵縣面積290平方千米,人口22.4萬人。轄3個鎮、7個鄉:鹿苑鎮、通遠鎮、耿鎮、灣子鄉、藥惠鄉、榆楚鄉、崇皇鄉、姬家鄉、張卜鄉、馬家灣鄉。縣政府駐鹿苑鎮。
2001年12月,撤銷藥惠鄉,併入鹿苑鎮;馬家灣鄉、姬家鄉合併為涇渭鎮。至此,全縣轄4個鎮、4個鄉:鹿苑鎮、通遠鎮、耿鎮、涇渭鎮、崇皇鄉、灣子鄉、榆楚鄉、張卜鄉。
2011年,撤銷榆楚鄉、灣子鄉、張卜鄉,設立榆楚鎮、灣子鎮、張卜鎮。至此,全縣轄7個鎮、1個鄉:鹿苑鎮、通遠鎮、耿鎮、涇渭鎮、灣子鎮、榆楚鎮、張卜鎮、崇皇鄉 。
2012年,撤銷鹿苑鎮、涇渭鎮、崇皇鄉,分別設立鹿苑街道、涇渭街道、崇皇街道。至此,全縣轄3個街道、5個鎮:鹿苑街道、涇渭街道、崇皇街道、通遠鎮、耿鎮、灣子鎮、榆楚鎮、張卜鎮。
2012年末,高陵縣面積287.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14821人,常住人口33.81萬人。2013年末,高陵縣轄3個街道、5個鎮,共有8個社區、8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鹿苑街道。
2015年,高陵區撤銷灣子鎮,併入通遠鎮;撤銷榆楚鎮,將榆楚鎮的馬北、安家、皂南、釣北、榆楚5個村劃歸耿鎮,將皇冊村劃歸鹿苑街道。
區劃詳情
2015年,高陵區轄3個街道(鹿苑街道、涇渭街道、崇皇街道)、3個鎮通遠鎮、耿鎮、張卜鎮、2個管委會(姬家管委會、藥惠管委會)。區人民政府駐鹿苑街道。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高陵區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腹地,涇河、渭河兩岸,西安市轄域北部。位於東經108°56′16″~109°11′15″,北緯34°25′00″~34°37′30″,東靠臨潼區,南接未央區、灞橋區,西連鹹陽市渭城區、三原縣、涇陽縣,北臨閻良區;東西長20.55公里,南北寬20.1公里,總面積294平方公里。
地形特徵
高陵區位於關中盆地中部,處第四系固市凹陷與西安凹陷之間。地層屬華北地區層,汾渭,分區,渭河小區。地質構造簡單,地表出露地層單一,全境地表均被第四系覆蓋,局部地段有第三系出露。未見基底岩裸露。本縣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汾渭斷陷渭河斷陷區域,地表覆蓋層深厚,基底隱狀斷層很多,主要有寶雞~鹹陽~渭南斷層及涇陽~高陵~渭南斷層組成一地壘式結構的構造形式。
地貌特徵
高陵大面積為涇渭河沖積平塬區(一級階地),小面積為黃土殘塬(二級階地)及涇渭河道與河漫灘。全境自西北微向東南傾斜,海拔357.5~414米,相對高差56.5米。北部平川,偏南部為塬、灘。平川地總勢由西北向東南以1.8%~2.7%的比降傾斜,中間有少量槽、碟窪地分布。塬地總體窄平,台升較低,略有起伏,由西向東以1.3%~3%比降傾斜。塬面上有條形溝,為水沖涮而成,各向塬的南、北向敞開。灘地總勢低平,海拔357.5~360米,由西向東比降為0.7%~2%。
氣候特徵
高陵區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冬夏季節長,春秋季節短,夏熱,冬冷,春暖,秋涼,雨熱同季,四季分明。最高氣溫41.4℃,最低氣溫-20.8℃,年平均氣溫13.2℃,平均最高氣溫19.3℃,平均最低氣溫8.1℃。年降水540毫米左右,地面年平均溫度15.7℃,夏季降水不過分集中,占年降水量的40.7%。冬季雨雪稀少,占年總量的3.5%。無霜期212天,高陵空氣乾燥度為1.3度,反映水份不足。年日照時數2247.3小時。
水文特徵
高陵區水域涇河、渭河自西向東,在涇渭堡村東北交會,流經縣境南部,水域占全縣總面積的5.6%。 渭河自西向東流經縣域南部,縣內流長20多公里。古有漕運之利。涇河自西北向東南在涇渭鎮涇渭堡東北流入渭河,縣內流長13公里。灌溉之利惠及兩千多年。二水流向將全境切割為涇渭河北、涇渭夾角、渭河南三個自然區。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高陵區內地表粘土和涇渭河沿岸比較豐富的砂與礫石,是鋪設道路和建築材料的天然資源。
土地資源
高陵區境內涇渭河北川平地,占總面積的76.7%,主要為淤土,灌溉積淤深,熟土層厚,生產性能好,適種範圍極廣。涇渭河北岸和涇渭夾角的塬平地,占總面積的14%,主要為婁土,上部為人工覆蓋層,下部為自然褐土,上松下實,保水保肥,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渭河南高漫灘地,占總面積的3.7%,主要為潮土,土壤疏鬆、性暖,地下水位高,宜於經濟作物種植。其餘為河流水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5.6%。
生物資源
•植物
高陵區境內天然生長草本野生植物有車前子、茵陳、益母草、艾、蒿、雪蒿、鐵莧菜、薺菜、馬齒莧、大薊、小薊、木賊、苦曲菜、枸杞、兔絲子、灰條、地丁、敗醬草、蒲公英、麻黃、王不留、蒼耳子、白毛根、香附子、蘆葦、索草等。低等植物野生有地軟、土馬鬃、澤蘇、酸苔菜、苔蘚等。
•動物
高陵區野生獸類有兔、狐、黃鼠狼、獾。民國前有狼,建國後60年代絕跡。鼠類有家鼠、田鼠、黑線鼠。蝙蝠有大耳蝠、小耳蝠。野生禽類有家燕、馬燕、大雁、野鴿、野鴨、貓頭鷹、斑鳩、關睢、啄木鳥、黃鸝、杜鵑、烏鴉、喜鵲、鷹、鷂、鵪鶉等。麻雀最多。明《高陵縣誌》記載:涇、渭河洲渚有鶴、鳧、鷗、鷺、鴛鴦、雲雁數百成群,今已不多見。唯鳧、鷗時有翱翔。野生兩棲類有青蛙、蟾蜍。野生蟲類有:蚯蚓、土元、地龍、蜘蛛、蛇、螞蟻、蜈蚣、蠅、蚊、蟑螂、跳蚤、蠍子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高陵區常住人口35.11萬人,比上年末淨增加0.34萬人,其中,出生人口為4437人,出生率為12.7‰;死亡人口2027人,死亡率為5.8‰;自然增長率為6.9‰。城鎮人口22.54萬人,占64.2%;鄉村人口12.57萬人,占35.8%。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33.22萬人,比上年增長0.79%。
民族
高陵區境內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族等6個少數民族,以回族人口最多。
經濟
綜述
2016年,高陵區地區生產總值(GDP)300.24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23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05.14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64.87億元,增長11.1%。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0.1:68.3:21.6。
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14.8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3%,比上年回落2.3個百分點。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41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員45591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3%。年內發放創業貸款2214萬元。
2016年,高陵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9.53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56.42億元,增長6.4%;農戶投資3.11億元,增長5.4%。
在全社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22.49億元,比上年下降28.55%;第二產業投資195.45億元,增長4.8%,其中,工業投資195.33億元,增長0.1%;第三產業投資241.59億元,增長15.8%。
第一產業
2016年,高陵區農業總產值達到55.6億元,增長12.2%。實現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34.45億元,增長4.8%。其中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96566萬元、788萬元、104881萬元、67萬元、4219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9%、-21.6%、-2.1%、-26.4%、21.4%。全區糧食播種面積399534畝,比上年下降1.46%,蔬菜播種面積115862畝,較上年增長3.23 %。全年糧食產量達18.78萬噸,畝產達470公斤。
第二產業
2016年,高陵區工業增加值184.98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0.34億元,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836.62億元,增長5.66%,其中,輕工業產值63.31億元,增長19.31%;重工業產值773.31億元,增長4.68%。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783.8億元,增長18.5%;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4億元,增長49.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涉及的27個行業中類中,化學纖維製造業同比增長78.31%,醫藥製造業增長53.84%,食品製造業增長30.79%,增長形勢較好。產值下滑幅度較大的行業有: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下降42.04%;橡膠和塑膠製品業,下降30.62%;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下降16.57%。占全區比重最大的“汽車製造業”全年完成產值478.22億元,同比增長9.1%。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21.48億元,增長0.5%。年末擁有資質建築施工企業10家,一級2家,二級5家,三級3家。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9.82億元,同比回落2.2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總產值2.79億元,同比回落10%;簽訂契約額30.66億元,同比回落5.71%;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09.24萬平方米,同比回落11.04%。
全區房地產開發企業共有34家,開發項目41個。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5.10億元,比上年下降20.84%。其中,住宅投資19.82億元,下降24.83%;辦公樓投資0.12億元,下降66.66%;商業營業用房投資3.60億元,下降10.89%。房屋施工面積505.44萬平方米,增長14.68%;房屋竣工面積98.42萬平方米,是上年的12倍。商品房銷售面積68.96萬平方米,較上年增長70.5%。
第三產業
2016年,高陵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04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29.51億元,增長23.5%。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實現銷售額83.49億元,同比增長8.8%;零售額實現銷售額55.06億元,同比增長16.9%;餐飲業實現營業額6.69億元,增長15.5%;住宿業實現營業額0.72億元,同比增長6.7%。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的進展,2016年新引進項目14個,契約投資額117.83億元;全年實際利用內資25.26億元,同比增長14.55%;實際利用外資1620.9萬美元,同比增長9.65%。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671萬美元。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463.8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27748.8萬噸公里。旅客運輸總量420萬人次;旅客運輸周轉量14880萬人公里。全年公路里程868.278公里,當年修路投資14478萬元。年末公車路數19條,實際運營公車輛數266輛。民用汽車擁有量41600輛,個人汽車擁有量39806輛。年末,電信、移動業務總量29958萬元,行動電話用戶達385876戶。
全年一般財政公共預算收入12.02億元,增長-11.4%,其中,營業稅增長25.6%,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分別下降10.2%、4.6%和17.3%。全年一般財政公共預算支出23.23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0.7%,教育支出增長4.89%,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8.1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39.0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13.6%,節能環保支出下降73.87%。
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97.4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5%,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49.37億元,增長13.46%。金融機構貸款餘額91.92億元,增長31.8%。
交通運輸
高陵區距西安鐘樓20公里,距西安新行政中心一河之隔僅7公里;西銅高速、西禹高速兩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西安至延安、西安至侯馬鐵路橫貫南北,涇河火車站位於其中;距西安鹹陽國際機場僅17公里;210國道、310省道穿境而過;318等共5路通市公交運行。
社會事業
科技
2016年,高陵區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1411萬元。截止2016年底累計申請專利672件,累計授予專利457件。企業累計註冊商標348件,當年註冊商標139件。
教育
2016年末,高陵區普通中學15所,在校學生10412人,國中畢業升學率為98.37%,高中畢業升學率為93.7%;國小70所,在校學生1897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文化
2016年,高陵區各類博物館4座,公共圖書館1個,體育場館3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7個,農家書屋88個。區級廣播電視台1座。
醫療
2016年,高陵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10個,其中,醫院9個,衛生院10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676人,其中,執業(含助理)醫師714人。衛生機構床位1702張,每萬人擁有技術人員數7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236452人。
社會保障
2016年,高陵區共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4個,收養性單位床位數1112張。年末城市低保對象538戶、878人;農村低保對象1828戶、4448人。
城市建設
2016年,高陵區完成市政公用設施投資26358萬元。城鎮居民生活用天然氣戶數達47470戶。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65平方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92.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9.7%。
歷史文化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縣至今,高陵區千百年來文脈不斷,人才輩出。從漢代的馮商詔續《太史公書》、學者如淳著《漢書音義》,到唐代于志寧修《隋書》;從金元兩 朝的楊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學,到明代正德狀元呂楠著述等身;從清代樊景顏、陳大綱著《蝶園隨鈔》、張鴻道駢散並尤,到民國劉天章創辦《中州評論》,無不印證 高陵的文運昌盛。
解放初期,一批農民作者,農忙之餘筆耕不輟,湧現出張誠、王傑、尚英等一大批享譽三秦、叫響全國的王老九式的農民詩人和業餘劇作者。這一時期,高陵戲劇創作成為陝西的亮點,成為高陵文化現象的第一個高潮。
上世紀70年代,高陵民眾自編自演故事活動轟動全國,高平、楊宏志、趙志信等60多位專業和業餘創作人員創作的400多篇故事,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 見。其中,《起根發苗》、《石頭趕車》、《見面》等48篇故事不僅在全國主要媒體發表、轉載、轉播,還被 陝、豫、浙、鄂等多個省市廣播電台、電視台、劇團改編為廣播劇、電視劇、戲曲,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一時間,高陵成為聞名全國的“故事之鄉”,掀起了當 代高陵文學的第二次高潮。
改革開放後,高陵沐浴在文學的春風裡,全民故事創作編講活動的蓬勃開展,有力地促進了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曲藝等其他文學體裁創作。農民陳民義, 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在別人遺棄的煙盒、廢紙上,創作完成了劇本秦腔劇《所長》、電視連續劇《三缺一》、大型眉戶劇《拆遷》;7旬農民宋淑玲,“忙罷農 田,又耕方田”,創作了100多個歌頌改革開放及身邊新人、新事、新風尚的快板作品,在民眾中產生廣泛影響。王鹹陽、張永強、周曉蘭、張共堂、周寶成、耿 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線的民眾文學愛好者,不是“放下鋤頭,又握筆桿”,就是“剛下灶台,又築文台”,農活之餘,用自己的文字記錄著高陵社會經濟文化 的發展成就。
歷代的高陵才俊,承前啟後,弘揚時代風采,不斷為高陵文學與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為這片土地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正是這濃厚的文學積澱, 造就了高陵淳樸的民風民俗,孕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禮的傳統美德,激活了高陵作家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為“高陵文學現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風景名勝
流陽陵縣城遺址
流陽陵縣城遺址位於馬家灣米家崖村東產經300米涇河南岸台地上。呈長方形,城牆夯築。現存南牆殘長約600米,東西牆均殘長約60米;殘高1—2米,基寬3米,夯層厚13—15厘米。因涇河南移,北牆已不存。採集有“長生無極”、“長樂未央”瓦當及外素麵、內布紋筒瓦、板瓦殘片。西漢景帝時以弋陽縣改制,王莽時改為渭陽縣。1982年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流陽陵縣城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涇渭分明
涇渭分明自然景觀本區歷史景觀之一 。位於城區南5公里涇渭河匯流之處。汛期,澤水相對為濁而渭水相對為清,非汛期,涇水相對為清而渭水相對為濁。二水任性而自遇,清濁而並流,界線異常分明,成為千古奇觀。騷客文人常以此指陳時勢,剖析義理,悟出了許多人生哲學,教育了不可勝記的人民民眾。唐代呂牧《涇渭揚清濁》詩云:“涇渭橫秦野,逶迤近帝京。二渠通作潤,萬戶映皆清。明晦看殊色,潺流聽一聲。岸虛深草掩,波動曉煙輕。御獵思投鉤,漁歌如濯纓。合流合禹力,同共到滄瀛”。
昭慧廣場景區
主要有昭慧塔、昭慧院、佛教文化小品、環塔廣場、古建長廊、牌樓等景區。
名優特產
高陵區有耿鎮胡蘿蔔、羊肉泡饃、西安涼皮、德懋恭水晶餅、老童家臘羊肉、扯麵、高陵石子饃、蕎面餄餎、駝蹄羹、豆黃糕、陝北紅小豆、高陵仿兵馬俑、高陵仿唐三彩、蕎面合絡、木磨絲、貴妃餅、柱頂石饃等特產。
城市榮譽
陝西十強縣 | 城鄉統籌發展示範縣 | 陝西省縣級電子政務示範縣 |
全國愛國衛生先進集體 | 陝西省科普示範縣 | 全國綠化模範縣 |
文明縣城 | 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縣 | 全市依法行政示範縣 |
國家衛生縣城 | 中國金融生態縣 | 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
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