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八音鑼鼓

高州八音鑼鼓

高州八音鑼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樂。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明末清初時期由福建傳入,曲譜是口傳的崑山腔和弋陽腔的牌子樂曲,至嘉慶年間才用正線、反線的記調方式記載工尺譜作樂譜。 2013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高州八音鑼鼓納入為第五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表演方式

用茶、多、呈、得、叻、昔、O等簡單文字和符號記載鑼鼓譜。八音鑼鼓的演奏形式以“八音鑼鼓亭(櫃)”為中心道具,該亭(櫃)用竹、木製作而成,長1.3米、寬0.9米、高1.8米;亭(櫃)用繡錦布或土花布裝飾;亭(櫃)內可裝載演奏用的打擊樂(桶鼓、扁鼓、竹簡、木魚、文鑼鈸、京鑼、大鈸、大奶鈸、拱鑼、高邊鑼、叮贊等),吹奏樂(長笛、大笛、長筒、公笛、短筒等)、民樂(二胡、中胡、揚琴、秦琴、三弦、椰胡、橫簫等)。演奏曲牌為“江湖十八本”,其中吹打樂十二首、又稱十二套曲:《八仙賀壽之一正本賀壽》、《八仙賀壽之二碧天賀壽》、《天官賀壽》、《天官賜福》、《彈詞》、《思凡》、《玉帝登殿》、《仙姬送子》、《香山賀壽》、《六國封相》、《困谷口》、《和番》,帶有唱詞的演奏樂譜六首:《手托》、《蕩舟》、《八仙歌》、《雁落平沙》、《俺六國》、《雙飛蝴蝶》等。清代末期粵西粵劇發展旺盛,高州八音鑼鼓又吸納了粵劇中的一些排子鑼鼓和小曲,大大地豐富了演奏內容。八音鑼鼓分大、中、小班,大班24人,中班12人,小班6人,樂師們頭戴裝飾小額帽,身穿艷麗彩服,大扁腰帶,衣服則用顏色區分文武樂手行當。

現狀

八音鑼鼓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一般隨節慶的遊行隊伍邊走邊演,也有在廟堂前空地和屋前屋後空地演出的。

八音鑼鼓是高州市民間的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有較強的欣賞價值和研究價值,高州市為保護和研究八音鑼鼓,成立了八音鑼鼓協會,挖掘、整理了一批八音鑼鼓樂譜,培養了一批傳承人,為保護八音鑼鼓這一古老藝術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6年,我市精心排練了八音鑼鼓,參加“金秋十月,文化茂名”和廣東省國際旅遊文化節之“嶺南民間藝術展演”,並獲得廣東省文化廳和廣東省旅遊局頒發的“優秀演出獎”。

2013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現為第五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