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高家余,臨滄市第一中學校長,用熱血和忠誠鑄造千秋功業
他就是臨滄市第一中學的校長,名叫高家余。黝黑微笑的臉龐,鏗鏘有力的講話,無不蘊含著他對學校未來堅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憧憬。
貧困讓他學會成長
他,地地道道的農村孩子,生活的艱難與家境的貧寒讓他過早地學會了生活,為了節省家庭的學費開支,自己沒有訂閱任何課本輔導材料,他堅持“啃”課本,一遍一遍地翻閱,看完後再看,一遍遍地做題,直到弄懂為止。就是這樣,靠著這種“啃”的精神,他走過國小、國中、師範,他更用這種“啃”的精神支撐著他在泥濘的人生路上躑躅前行,也增加了他勇於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1985年,年僅18歲的他走進了鳳慶縣營盤完小,踏上了他夢寐以求的三尺講台,開始了漫長而執著的教學生涯。營盤鎮當時是鳳慶縣典型的窮鄉僻壤,山高、路險、缺水、經濟欠發達。懷著對教育事業的崇尚熱愛之情,他毅然面對貧窮和落後,選擇了從教育上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教書職業。從小在山區長大的他,在那些山區孩子們充滿渴求的眼睛裡似乎看到了自己年幼的影子,心裡的不平衡消失了,他在心裡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幫助山區的孩子實現夢想,為家鄉出一份力,做一些事。他常說,“為了孩子的未來,苦了自己,苦了家庭,值得”。
高家余校長愛鑽研業務,積累教學經驗,更喜歡讀書。有一年冬天,學校晚上停電,他點著蠟燭看書一直到深夜,由於連續熬夜,他竟不知不覺地睡著了,直到蠟燭引燃了辦公桌上裝滿書籍的紙箱,刺鼻的煙味充滿了整個房間,才使他從夢中驚醒,僥倖躲過了一劫,同事們都笑他是“拚命三郎”。短短四年時間,他先後寫出了50萬字的讀書筆記。
1990年,高家余校長被選拔到馬街中心校任校長,工作環境的改變沒有改變他的稟性。貧困的童年影響了他的生活態度,勤儉節約,不浪費一菜一飯,不鋪張。他堅持“用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對於學校的教學業務開支更是“勒緊褲腰帶”,時刻算計著。因為他知道生活的艱難,貧困讓他學會了很多很多。因為他感到肩負的重任,始終不願停止探索的腳步。
逆境讓他創造奇蹟
高家余自從教以來,由於勤勉好學,教育教學工作突出,被任命為學區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他先後擔任過6所學校的校長,他把“名師、名校、名校長”作為自己從教的一生追求,正是他不懈地追求,堅韌不拔的精神、精細化的管理,他所到過的每一所學校都成為在當時叫得響的優秀學校,高家余通過完善學校的考核評價制度,用競爭制度引領老師們的進取精神,用制度激發老師們的競爭意識。他喜歡和老師們一起進行教學研討活動,鼓勵老師們積極進行創新,摸索課堂新課改的新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校的教研能力,老師們的工作熱情得到增強,業務水平也顯著地提高。
數不清有多少日日夜夜,他吃住在學校,漆黑的夜晚,閃耀的星星,總是伴著那熟悉的燈光。高家余坐在辦公桌前認真研究學校的歷次考試成績,那一串串的數字仿佛是跳動的音符,在靜謐的夜色里被來回翻閱。時間在悄悄的挪移著腳步,一顆流星滑過無邊的天際。他召集各部門負責人具體分析學校現狀和教育發展方向,在冷靜細緻的分析和客觀長遠的思考下,制定出了“一年新台階,二年創規模,三年大發展”的具體戰略目標,將提升教學質量、擴大辦學規模、改善辦學條件等重大決策寫入了學校發展的議事日程。針對學校發展速度緩慢,品牌效應得不到彰顯及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他明確提出“要樹立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太慢就是不發展的意識,要堅決克服閉關自守、固步自封的守舊觀念,確立危機感和使命感,重樹學校形象,挖掘潛力,努力打造品牌,加快發展速度,提高辦學質量,擴大辦學規模”的發展崗,細化各職能部門的責、權、利;擴大和強化年級組和教研組的權利和職能,使學校管理工作落實到教學第一線,以強烈的教思路,改革管理制度、規範管理體系,實行中層領導全部競爭上育教學質量意識帶動學校管理的科學化運轉。他以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為契機,改革學校的用人制度和分配製度,引入競爭機制,全員聘用,層層負責,優勞優酬,獎懲嚴明,使學校各項工作以最快速度走上正軌,受到教職員工的一致好評。功夫不負有心人,辛勤的汗水終於換來了驕人的成績,收穫了令人嘖嘆的奇蹟果實。三年多的拼搏,鳳慶一中起死回生,教育教學成績一躍成為全市第一,該校也被創建成市級規範化學校和市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單位等。
2009年11月,由於工作成績突出,高家余被任命為臨滄市一中校長。環境的改變卻沒有改變他那忠厚、正直、樂觀中透出的自信。那時學校剛完成搬遷新校址工作,學校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師資不穩,加上學校由於基建花費多,學校的財物狀況無疑是“雪上加霜”。面對學校困難,高家余沒有氣餒。他毅然接過擔子,狠抓學校的內部管理,把“質量”視為學校的“生命線”和老師“評優選模”的“硬體”。很快學校教風學風大為好轉,原先冷冷清清的辦公室變成了教研“火藥味”十足的教研室,原先那一節節“閒置”的勞動課成了老師們預定的“玫瑰花”,教學不再讓老師覺得是“第二職業”,而成了個人發展的“金光大道”。2010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率67.83%,排名全市第一,一本(重點)上線率37.24%,排名全市第一;600分以上考生24人(全市有36人),600分以上考生數排名全市第一;理科最高分675分,排名全市第一;文科最高分585分,排名全市第一。在較短的時間內,臨滄市一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常年的勞累,使高校長身體每況愈下,今年8月初,高家余校長被查出患糖尿病,醫生勸他臥床休養一段時間,這可急壞了病床上的他。面對前來看望他的學校領導及老師,他不先談自己的病情,而是認真聽取他們有關學校工作進展的介紹,他仔細詢問老師們工作及學生學習的情況。在他的心目中,工作總是第一位的。陽光透進窗戶,灑下辯駁的光點,高家余在翻閱著那一本本厚厚的有關學校管理的書籍。他不能因為養病而耽擱自己的學習。
還不到一個星期的休養,高家余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他魂牽夢縈的學校,看著那一群群結伴而行的學生,還有那和自己熱情打招呼的老師們,他覺得一切都很溫暖。回到崗位後,他創造性設計了“引導學練、堂堂清”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充滿生活活力”的課改理念,學校教學水平突飛猛進,創造了學校建校以來的奇蹟。如今的市一中已擺脫了發展中的“徘徊”階段,真正成為全市的“龍頭”旗幟性的學校。
愛心讓他成就事業
高校長對工作的痴迷程度和嚴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感染了全校的教職員工,“全身心投入,要乾就爭取最好”成為全體教職員工的統一行動。強烈的愛校、愛生和高質量意識把二百多人緊緊團結在一起,超常的凝聚力使教育教學發展迅速。2009年11月,他“奉命於危難之間”任市一中校長,新的環境,新的挑戰更加堅定了他保持勇於拼搏的執著信念,他要在逆境中繼續努力拚搏,要用他自己對學校投入的滿腔摯愛來改變學校,改變學校成績“不景氣”的局面。
學生周學芝是高三(10)班的優秀學生,家境貧寒,姐姐在外打工供養自己及家庭。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母親被查出患有重病,需要定時做化療穩定病情,每次近千元的化療費用讓家庭的生活舉步維艱,周學芝也開始處於被迫輟學的危險。新學年開學本該是孩子歡聚高興的時刻,然而對於她來說,近千元的學雜費讓她退縮了。通過班主任老師,他了解到周學芝的家庭情況,決定優先照顧她,在高家余的倡導下,學校免除了她學費的大部分並讓她成為學校貧困幫扶的對象。這樣她不但沒有因為家庭困難而輟學,而且也力所能及地解決了生活問題,順利地完成了高中學業,考取了理想的大學。2010年新學年初,一張賀卡像一片樹葉一樣飄然而至,落在高校長那厚實的辦公桌上,上面寫著:感謝您的厚愛與支持,您讓我圓了大學夢。在教師節來臨之際,真誠地向您說一聲:節日快樂,好人一生平安!!”簡單的話語蘊含著孩子那份感激不盡的真情。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高校長有一句口頭禪“作為師長,當以父母愛子女之心愛學生。”對此感受最深的是陳旭、李祖洪兩名學生。陳旭家境貧寒,身體素質較差,加之學習基礎不太好,遲到、曠課時有發生,並產生了逃學的念頭。高校長十分著急,在深入了解情況後,他領著陳旭上醫院看病,給他買營養品,請老師為他補差。陳旭鼓起自信之帆,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起武漢大學。李祖洪剛上高中,突發濕症瘡,全身疼痛惡癢,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更談不上安心學習,充滿了失望、悲觀。高校長把他叫到辦公室來,安慰他、鼓勵他,請醫生為他洗身子、煎中藥。在高校長的悉心照料下,李祖洪戰勝了疾病,如願以償地被華中師大錄取。如今,陳旭、李祖洪每次來信,總是表達感激之情,這裡面寄託著他們對高校長的無限敬意和一片深情。同樣,高校長的這份真心也溫暖了那身處逆境中的老師們——老師生病住院,老師遇到家庭不幸等等,總能找到高校長的身影。而在這溫馨的氛圍中,學校教育教學成績平穩上升,繼續著高校長的一個個輝煌奇蹟。
精細化管理使他名聲鵲起
高校長堅持站在時代的前沿,用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念和先進的教育思想管理學校,不僅自己身體力行,而且要求所有教師爭做“專家型”的新時代優秀教師。在他的帶領下,“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思想成為全校上下的共識。為強化教師理論學習,提高教育科研能力,高校長可以說是殫精竭慮,每學期由教科室根據教研內容選擇學習材料,列印成冊,人手一份,在每周的教研活動時間組織教師集體學習,並設計相關的問題,讓教師帶著問題自學,每學期舉辦一次教育科研經驗交流會,請科研成績突出的教師介紹經驗體會,樹立科研標兵,每年撥出專項資金購買教育理論書籍。他響亮地提出“向45分鐘課堂要質量”,堅持教學為中心,質量第一的思想,強化常規注重落實,開展主備課活動,評課、重難點課講習活動。他把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歸納為六個最佳化“即最佳化教學目標,體現整體性;最佳化教學內容,體現合理性;最佳化教學結構,體現有序性;最佳化教學方法,體現啟發性;最佳化教學手段,體現趣味性;最佳化師生關係,體現和諧性”。他引導教師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分層評價、分檔推進的教學模式。他引進標準分技術,親自設計實施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受到教育行政部門及兄弟學校的高度評價。
他切實加強德育工作,不斷提高師生思想素質。完善了學生自我教育、課堂主渠道教育、輔導教育三個體系,建立了三位一體的整體化德育網路。根據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及知識層次,有側重點的進行德育內容分層教育,在學生中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參與活動。在教師中開展“樹形象、鑄師魂、爭一流”活動,他務實求真積極進取的工作作風帶動全校師生形成了良好校風。
在教育教學工作規範化制度化方面,他堅持以下四項原則:一是始終如一的持續性,二是輕易不改的非變性,三是雷打不動的穩固性,四是教育教學質量不放鬆,充分體現教育教學的主體與科學實效性。開展以最佳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改工作,要求教師突出主體意識和訓練意識,在課堂上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的原則。克服課堂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重講授、輕練習的不良傾向。使課堂教學能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他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嚴格按標準收費,建立了獎學金制度,對家境困難、品學兼優學生堅持減免收學雜費、收書本費,甚至進行物質援助。
在高校長的領導下,臨滄市一中取得了良好的質量效益、規模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考、中考均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學校聲譽越來越好、品牌效益得到彰顯。2010年秋季招生時,全市2000多名國中畢業生第一志願報考了臨滄市一中,錄取的高一新生與2009年相比,增招了一倍多。很多家長把子女轉到市一中就讀,全市各具有60位特級教師、骨幹教師、教學能手等主動要求到市一中來創業奉獻。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民民眾希望子女享受優質高中教育資源的願望。“高家余”名字已成為臨滄教育的一大“品牌”。
結語
十幾年的風霜雨雪,十幾年的酸甜苦辣,高校長默默地奮鬥著,每一次成功或失敗的經歷對他來說都是一筆厚實的財富。在燦爛的光芒背後,回顧高校長走過的每一步路,這其中蘊含著他多少酸甜苦辣,多少艱難的抉擇。生活讓他懂得了生命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也讓我們明白了逆境中創造奇蹟,鍛鍊人才,磨練人才,只有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臨滄市一中在高校長的帶領下,正朝著全國一流中學的目標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