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駱越王宮在寧明縣境內,該縣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北部靠中為明江河谷平原,十萬大山余脈橫臥於中越交界.境內大小河溪一百五多條,其中明江為最大的河流,由東向西橫貫全境.寨安.海淵.是全縣的風水寶地.除此之外.馱英.那卻.那利.板岸.板棉.古板.那旭的南面.那瀨正前方.棉洞.恭敬.岑清.京都.派台以東.板亮.板墩以南.蓬罡。板棍。古優.周華.獅子山以西.連罡.北江東南面.百合以西.東安已東.平安以變等地近的風水都不錯。
駱越人是夏、商、周乃至漢代生活在嶺南的古代民族,她是現代壯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駱越人在北到紅水河流域,南到越南紅河流域和海南島,東到廣東西部,西到雲貴高原東部的廣大地域建立了一個聞名的駱越古國,駱越古國在中華文化歷史上曾創造出燦爛的駱越文化,駱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棉紡織文化、航海文化、龍母文化、銅鼓文化、花山文化、醫藥文化至今仍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
駱越人世居的兩廣地區是百越民族最早的中心地帶。近年來,迅速發展的分子生物技術為人類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許多學者用分子生物技術對百越族群的遺傳結構進行了新的探索。分子人類學的新研究成果表明,百越民族最早是在兩廣地區生息,然後再向北、向東、向西遷移,最後擴展到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來源。百越民族先居住在兩廣, 由於廣西西部和雲南居住著百濮民族, 湖南北部居住著三苗族群, 所以百越最早的擴散方向是空曠無人的東北和正東。至少在河姆渡文化之前,向東北遷徙的越人先進入江西, 形成後來的乾越。從江西進入浙江一帶的越人形成了於越, 於越在太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向正東方向遷徙的越人進入福建, 形成了閩越各部。兩廣地區的百越人具有百越族群最古老的遺傳標記。而兩廣百越族群最古老的遺傳基因標記又指向了紅水河流域至鬱江流域的古駱越中心地帶。一些學者從父系遺傳物質Y 染色體入手,調查了駱越後裔壯族各個支系的DNA ,發現壯族支系父系遺傳結構體現出以紅水河土語區為中心從東往西的梯度變化過程。
兩廣地區歷史文化遺存的分布情況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古駱越的中心地帶是兩廣古文化中心。兩廣地區有一種分布較廣的文化類型,叫做頂螄山文化,這一文化的中心就在古駱越的中心南寧市。兩廣地區有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型,叫做大石鏟文化,大石鏟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標誌性文物,而大石鏟文化的中心也在南寧市左、右江交匯的地帶。兩廣地區最早的青銅文明也產生於這一地帶的大明山西南麓。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大明山地區發現了駱越古國的高級禮器商代牛頭提梁卣、最大的駱越文化遺址元龍坡商周墓以及安等秧、獨山、敢豬岩、岜馬山等一批駱越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駱越古國文物。廣西著名歷史學家覃聖敏曾將廣西各地發現的商代到戰國時期的器物進行排列,發現出土文物年代最早而且前後連貫、分布相對集中的,是環繞大明山的幾個縣,其中武鳴、賓陽、上林、馬山四縣緊貼大明山,是內圈;忻城、來賓、橫縣、邕寧、南寧市、隆安、都安等縣市,離大明山稍遠,是外圈。在這內外兩圈之中,從商代晚期到戰國時期,都有器物和墓葬發現,其中年代最早、時間延續最長、最集中並有墓葬群的,只有武鳴馬頭一帶。這兩年,全國和廣西的一批著名民族文化專家在大明山地區進行了深入的駱越文化和龍母文化考察研究,破解了這裡的駱越古都和龍母文化古地名“密碼”,證明駱越人的祖居地和駱越古國最早的都城在大明山西南麓。大明山壯語叫“岜是”(也寫作“博邪”、“岜社”、“岜雖”),即“祖山”、“根山”、“神山”的意思,這個名字也說明大明山是駱越文化的中心。
現代的壯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的文化都帶有駱越文化的深刻印記。駱越人的祖居地大明山地區現在是壯族人的聚居地,保留的駱越文化習俗最多,壯族人是駱越人的後裔自不待言。侗族最尊崇的“薩瑪”(大祖母)神和大明山地區的龍母(壯語稱婭蒲即祖母)神顯然有淵源關係。根據水族古歌的敘述,水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邕江流域的”岜雖山”,後來被迫離開邕江流域,渡過紅水河,經河池、南丹一帶,沿龍江溯流而上,遷徙到今天的水族地區,因此水族的古稱也叫“雖族”。這一水族古歌中記載的“邕江流域的‘岜雖山’”就是現在的大明山。這些駱越人後裔的民族都有厚重的駱越文化底蘊,他們的許多習俗都可以在大明山地區的駱越文化習俗中找到自己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