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寨摩崖造像
馬鞍寨又名天台山,東與絲羅鄉,西靠溪口鄉,是兩鄉的自然界,南北橫貫喬家山與水洋坪之間,並是絲羅鄉孟家坪溪水與溪口鄉段家河之分水嶺。全山綿延起伏,層巒迭嶂,馬鞍寨是南起漢王關,北至天星橋之間一段四壁陡峭嶙峋山脈。地理位置東徑107°47′,北緯32°06′,海拔高度1041米,距絲羅場鎮6.5公里。馬鞍寨山勢雄偉挺拔,山峰突起緩落,形如連環馬鞍,四面均系危岩絕壁,東西方向各一羊腸小道盤曲而上,寨上修有寨門三道,古時曾裝土炮數門,1958年大煉鋼鐵時毀去煉鋼。頂上有“龍池”一口,四時不枯,足供數百人飲用,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據民國二十一年縣誌卷二“建設”門,第三十八頁記載:“明朝末年,張獻忠圍攻百計未破,獲保全省十二姓”,清代嘉慶年間,立寨碑一座,碑文模糊不清。歷代以來民間廣泛流傳許多動人優美的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
馬鞍寨最高處修有四水歸堂一古廟,名天台寺(文化大革命時期當“四舊”毀 ),寺廟殿宇挺立,雄偉壯觀,望檐飛舞,雕樑畫棟,殿內眾多塑像栩栩如生。解放前,各地敬香求神,朝山集會,香火甚濃,來往信奉者絡繹不絕。廟宇垮毀後,部分塑像由當地民眾隱藏於懸崖之下。絲羅和溪口修耕讀國小將瓦運下山蓋了學校,廟址被周圍農民種植農作物,2003年退耕還林,栽培林木。
站在岩頂向東望去,絲羅全鄉盡收眼底,河流如線,向東南瀉去。眾山如層,阡陌藕連,梯田梯地層層。極目遠望,可觀黃鐘鎮大部分地區,黑包山在朦朧之中時隱時現;向南嘹望,漢王關尤踩腳下;埃山扁橫路一線清晰可觀,可望湧泉山與佛爺山之間的大山小嶺,高崗低坪,千溝萬壑;向西眺望,觀完溪口全鄉,山巒相連,田疇星羅棋布,三溪水向西婉流,像一條潔白的哈達緩緩舒展;北邊東山坪、桂家山、水洋坪、公子山之間的眾多山脊樑谷晰晰在目。
馬鞍寨幽雅嫻靜,朝晚霞光成蓬鋪崖,雨後初晴,雲霧縹縹緲緲,流盼左右,時而霧靄速退山腰,雲海波涌浪翻,千姿百態,相映成趣。春夏秋冬四時景色各異,春季各色山花香馨流溢,夏日蒼翠蔥綠,金秋明媚,嬌柔爽朗,冬時銀裝素裹,十分壯觀。
馬鞍寨之勝景是“洞中天”,位寨之東,相傳明朝前是五個石匠師開鑿三年而成。民國三年通江人氏肖祝三(字號肖年華,道號凌雲)來山籌集資金,請石工匠師張天照來洞寨整修維造三年,洞中天右側有16.7米長石廊,石廊外設扶欄,扶欄之上安檁定椽,檐水滴其150餘米之岩下,(現檁椽扶欄已毀),石廊山岩上雕刻摩岩群像大小36具,刻有“十殿閻羅”的閻王,判宮、牛頭、馬面、夜叉等,有的怒目圓睜,有些細眉微笑,衣裙褶紋,眉鬚毛發逼真,形態動作各異,石廊盡頭便是“洞中天”。洞內石屋面積15平方米,內有石桌、石凳、石廳、石水缸、佛台等。鐵炮兩門取名大將軍、二將軍,1958年毀。石屋上空成一穹形,遠古岩石剝脫一層掉下,後經人工打鑿成石樓長4.2米,寬2.93米,樓面與屋頂高2.2米,石樓上鑿石床一張,與樓高0.48米,床長1.93米,寬1.33米。石樓設樓門,面臨危岩,門上刻有狂草書楹聯、詩詞。佛台、洞門刻楹聯詩詞共8則,書法刻藝精湛,造型美觀,排列工整,別具匠心。當地民眾以及地、市區鄉鎮有關單位人員登高臨險遊覽,拍攝鏡頭蒐集文物,名勝素材。
馬鞍寨不但是絲羅勝境,並列於縣內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