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胃線蟲病

馬胃線蟲病是由旋尾科、柔線屬的大口德拉西線蟲、小口柔線蟲和蠅柔線蟲的成蟲寄生於馬屬動物胃內引起的,可致馬匹全身性慢性中毒、慢性胃腸炎、營養不良及貧血。有時發生寄生性皮膚炎(夏瘡)及肺炎。

病原

寄生於馬屬動物的大口德拉西線蟲(大口胃蟲, Drascheia megastoma)( Habronema megastoma)、小口柔線蟲(小口胃蟲, Habronema megastoma)和蠅柔線蟲(胃蠅蟲, Habronema. muscae)隸屬於旋尾科( Spiruridae)、柔線屬( Habronema)。

1. 大口胃蟲 白色線狀,表面有橫紋,無齒,特徵是咽呈漏斗狀。雄蟲長7~10mm,尾部短、呈螺旋狀蜷曲。雌蟲長10~15mm,尾部直或稍微彎曲。蟲卵呈圓柱形,大小為(40~60)μm×(8~17)μm,卵胎生。

2. 胃線蟲 蟲體黃色或橙紅色,角皮有柔細橫紋,咽呈圓筒狀,唇部與體部分界不明,頭部有2個較小的三葉唇,無齒。雄蟲長9~16mm;雌蟲13~23mm。蟲卵與前者相似。

3. 小口胃蟲 較少見,形態與蠅胃蟲相似,但較大,咽前部有一個背齒和一個腹齒。蟲卵與大口胃蟲蟲卵相似。

三種胃線蟲的發育史基本相同,均以蠅類為中間宿主。大口胃蟲和蠅胃蟲的中間宿主為家蠅和廄螯蠅,小口胃蟲的中間宿主為廄螯蠅。雌蟲在胃腺部產卵,蟲卵排至外界,被家蠅或廄螯蠅的幼蟲採食後,在蠅蛆化蛹時發育為感染性幼蟲。馬匹採食或飲水時吞食含有感染性的幼蟲的蠅而感染,也可在蠅吸血時經傷口感染,當含感染性幼蟲的蠅落到馬唇、鼻孔或傷口處,其體內幼蟲也可逸出,自行爬入或隨飼料飲水進入馬體。感染性幼蟲進入馬胃內,經1.5~2個月發育為成蟲。蠅胃蟲及小口胃蟲以頭端鑽入胃腺腔內寄生;大口胃蟲鑽入胃壁深層在形成的腫瘤內寄生。

流行特點

該病分布於世界各地,馬、騾、驢均易感。

症狀與病理變化

本病臨診表現為慢性胃腸炎,營養不良、貧血等症狀。

大口胃蟲致病力最強,在胃腺部形成腫瘤,嚴重時化膿,引起胃破裂、腹膜炎。蠅胃蟲和小口胃蟲引起胃黏膜創傷至潰瘍,破壞胃功能。蟲體的毒性產物被吸收後機體發生繼發性病理過程,如心肌炎、腸炎、肝功能異常,造血機能受到影響。幼蟲侵入傷口引起皮膚胃蟲症(夏瘡),創口久不癒合,並有顆粒性肉芽增生,創口周圍變硬,故又稱為顆粒性皮炎。可見頸部、胸部、背部、四肢等處有結節。幼蟲侵入肺臟能引起結節性支氣管周圍炎。

診斷

生前診斷比較困難,糞便中難以查到蟲卵。根據臨診症狀可懷疑為本病,確診要找到蟲卵或幼蟲。建議給馬洗胃,檢查胃液中有無蟲體或蟲卵。皮膚胃蟲症可取創面病料或剪小塊皮膚檢查有無蟲體。

防治

1.治療

(1)絕食16h 後用2%重碳酸鈉溶液洗胃,皮下注射鹽酸嗎啡0.2~0.3g,使幽門括約肌收縮,15~20min後投服碘溶液(典、碘化鉀、水比例1:1500)4~4.5L。

(2)成馬用30~40mL四氯化碳或二硫化碳10~15mL作成黏漿劑,絕食10h後投服。

(3)敵敵畏10mL(適用於200kg左右的馬)作成糊劑塗於口腔內,讓其舐服有效。

(4)對皮膚胃蟲病,可用九一四甘油合劑塗於創面。

2.預防 疫區馬匹應進行夏、秋兩次計畫性驅蟲;加強廄舍及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妥善處理糞便,注意防蠅、滅蠅;夏秋季注意保護馬體皮膚的創傷,如覆蓋防蠅繃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