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柵村[廣東省普寧市流沙南街道馬柵村]

馬柵村[廣東省普寧市流沙南街道馬柵村]
馬柵村[廣東省普寧市流沙南街道馬柵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柵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區東南3.4公里。屬流沙南街道。明末清建,閩人遷此,立名牡田寮。汕頭市潮陽區馬姓租主抵村收租病故,葬於村北水閘下,遂改為馬公柵。1950年簡稱為馬柵村 。村人才輩出,是我國第一個新聞學刊的創辦人黃天鵬,世界鐘錶大王、泰國首富黃子明,華人巨商羅志清,法國潮州會館首屆會長、現任法國潮州會館名譽會長、潮人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中國暨南大學海外聯誼會顧問、華人巨富黃擎天等人故鄉。寨內除了寨包,及首座房屋為下山虎開中門樣式,餘下均為下山虎走龍虎門樣式,有羅氏房祠、黃氏公室、羅氏祖祠崇德堂、黃氏宗祠崇報堂、黃氏祖祠、羅氏祖祠紹衣堂、羅氏公室、戴氏祖祠、關帝古廟等建築。

地理環境

馬柵村,隸屬廣東省普寧市流沙南街道,距離市區中心東南3.4公里處。明末清初,閩人先後遷此定居,初名新田寮,後因本土佃主潮陽馬大德先生逝世後修墳葬於村北,為紀念其對本村之恩惠,故改名馬公柵,於1950年易為今名。全村現住1820餘戶,人口近萬,為黃、羅、馮、戴、郭、楊、李、張等多姓氏聚居村落。有耕地2153畝,山地1100畝,主種水稻、甘薯等,產青竹、茶葉等。村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三合土結構潮式民居平房。有個體企業十餘家,從事印刷、機繡、服裝、電腦繡、玩具、塑膠、裝飾、罐頭、食品等工業副業。是普寧市重點僑鄉,旅外僑胞及港澳同胞約1.3萬人,曾集資興建完全國小1所,並捐建羊毛織造廠,於80年代時與泗竹浦村僑胞聯合修築長4公里混凝土結構的睦鄰路,及建睦鄰亭。村交通便捷,廈深鐵路普寧站設於轄區之內,東有和石公路通下架山鎮,南有普寧大道貫穿,北有睦鄰路接環城南路至市區。村外東南龜山是商代晚期文化遺址,先後出土有多種文物。村人才輩出,是我國第一個新聞學刊的創辦人黃天鵬,世界鐘錶大王、泰國首富黃子明,華人巨商羅志清,法國潮州會館首屆會長、現任法國潮州會館名譽會長、潮人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中國暨南大學海外聯誼會顧問、華人巨富黃擎天等人故鄉。是革命老區。

歷史文化

馬柵村是普寧四大文化鄉之一,歷來文人輩出,其於清代時候便已建有完全國小堂,這在同期普寧村落中,是較少的,而由此,村中建築的裝飾匾額壁肚聯文等,不乏珍品!從衛星地圖上看,馬柵村的老聚落區域非常大,規模較大型的建築也非常多!

從環城南路進入睦鄰路,一個轉彎就抵達馬柵村北的學校及“掃首地”片,掃首地有一個三街三座兼左右厝包坐北朝南的寨圍,該寨是馬柵新鄉所在,即新鄉老寨。

從村西直入中心來開始,第一個遇到是“安仁里”,其為坐南朝北走向,內有兩座建築,一座為四點金厝儒林第,一座為三間二進的黃氏紹祖祠孝友堂,紹祖祠的壁肚六幅聯文為今梅州蕉嶺人清代進士鍾孟鴻的作品。鍾孟鴻善文詞,喜作聯,書法宗師李北海; 其字型名為返童體,功力厚,造詣深,有鐵畫銀鉤之雀在京都曾有被稱為“京華三枝筆”者,鍾孟鴻榮居其一;帝王之區,能與書法大家何紹基子貞齊負盛名,傳為佳話。這條聯文在此後村中其他不少建築中亦有所見,不過卻沒有像紹祖祠這樣完整的。

離開安仁里後,開始往東,沿著外圍小溪走,途中在路邊榕樹下看到一方感覺很特別的石碑,其上刻著兩儀八卦,下刻“文曲星君”四字,石碑前還設有香爐,看可能與石敢當同?接著轉入聚落中去,找到一座結構為一落式的羅氏旺祖祠。在旺祖祠的西北側不遠處,一路過去看到好多祠堂,其中有一些外建有圍牆,形成寨圍模式,而大門關著,比如親仁里,就進不去,不知其內如何。所遇依次有黃氏樂天室、曹雲黃公祠、黃氏寶祖祠、黃氏仁祖祠等建築。這些建築基本都為坐西南朝東北,三間二進式。黃氏樂天室的六幅壁肚聯文非常有趣,除了草書之外,還有隸書、篆書,同樣這些書法在村中其他建築也有採用,可惜不知為何人作品。曹雲黃公祠,堂號旭昌,與黃氏樂天室同座,其三山門樓壁肚為揭陽棉湖清末進士“嶺南近代四家”之一曾習經的兩對手撰聯文。黃氏寶祖祠壁肚聯文為陳廷傑的作品,其祖祠前是一個陽埕廣場,廣場西側是舊時的供銷社,東側則是黃氏仁祖祠。仁祖祠則採用了紹祖祠處鍾孟鴻的壁聯,不過不完整,僅是其中一段。

馬柵老寨坐西朝東,其背靠小丘前臨大池,南北兩側各有河溝池和學堂池,四周有五水環繞,為三街七座兼左右雙從後一從寨包格局,設有南北兩座寨門。寨內除了寨包,及首座房屋為下山虎開中門樣式,餘下均為下山虎走龍虎門樣式,有羅氏房祠、黃氏公室、羅氏祖祠崇德堂、黃氏宗祠崇報堂、黃氏祖祠、羅氏祖祠紹衣堂、羅氏公室、戴氏祖祠、關帝古廟等建築。

在北門入寨,北門內有兩方石碑,大概是民國時期的東西,內容是關於老寨內公共場所的一些禁約規矩,其中涉及到“五姓”,看應該是指當時居於老寨內的五個姓氏了。老寨內的建築很古樸,最搶眼的應該是那些火式山牆,還有走龍虎門的樣式!其建造年代估計與村史相差不遠吧?明末清初?或遲至清代中期?在寨內的街落中三兩個走轉後,就看到黃氏宗祠。除了祠堂公室及部分住人的房屋之外,老寨內的多數建築已經相當大氣倒是還能覺察。

老寨的北門外有一座書齋,可能也是因為這書齋,所以門前的池塘名作學堂池。

老寨外南側有一片建築布局較為零散的聚落,其中有一座“道王古廟”,但不知其內所奉祀“道王老爺”是何方神聖,是何淵源?在這聚落中略逛了一圈之後,看看地圖,還剩下村東北角的地方沒去過,於是趕著時間,經過老寨前的戲台廣場後,就直接抵達。原來村東北角這裡是市場,也是我在尋找的“大德古廟”所在地!除了大德古廟,該處還有“先協聖廟”,及一座黃氏瑞祖祠。大德古廟奉祀的便是馬大德先生。先協聖廟是一座三間二進設龍虎井格式的廟宇,廟內奉祀“先生老爺”。

風景名勝

黃氏宗祠

黃氏宗祠,崇報堂,為下山虎格局,開龍虎門,坐庚向甲兼申寅分金,建於清同治元年歲次壬戌(1862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一個半世紀以來,黃氏宗祠歷經滄桑,見證風雲變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為後代兒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記憶:

黃氏宗祠大門後匾有碑刻銘文:“我先祖燕林公,郁贊公,因明末之亂,隱筆田山陽,躬耕自樂。迨孚遠公始於此,以農起家,迄今歷十有二世,裔孫等追念祖宗功德之深且遠,爰於壬戌歲建祠崇祀,所以崇報本而序昭穆雲。眾裔孫同敬識”。

這篇《建祠記》,敘述馬柵黃氏先祖燕林公、郁贊公,於明末為避戰亂,移居惠來縣筆田山之南面(筆田鄉),在這裡以務農為生,自耕自食,自給自足。後來,裔孫孚遠公移居馬公柵這個地方,在此定居,開創黃氏基業,成為馬公柵黃氏開基祖。孚遠公從事農耕,迨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孫支(燕林公衍派第十二世)為了追念祖宗功德,建黃氏宗祠,即“崇報堂”。

從燕林公避亂筆田鄉,孚遠公開基創馬柵黃氏,傳至第十二代,歷經明末,明滅,清朝的建立(1644)至壬成年(清同治元年,即1862年)這二百多年間,馬公柵黃氏隨著歷史大潮,從避亂——開基——發展而建宗祠。先輩們披荊斬棘,歷盡艱辛,從動盪到穩定,休養生息。時間雖不算很長,但,今天來追憶這段歷史,能更好地激勵後代兒孫慎終追遠,勵志向前。

黃氏宗祠有一個傳說故事:原來公龕頂上存放有一小冊子和一扁擔,小冊子是先祖國全公遺書,書中有遺文日:“吾生三子,螟蛉一子”,書中的四位祖就是孚遠公傳下的第五代,這黃氏宗祠,就是國全公派系所建,所以宗祠派下裔孫把這座宗祠叫“國全祖祠”。據2008年統計,派下裔孫有5886人(未含海外)。

隨著時代的變遷,祖祠也歷經風雨的洗禮,20世紀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後),地方上把祖祠分給三戶村民作為居宅,自此,祖祠由公有變為私人住房。七十年代,由於堆放柴草,不慎失火,祖祠慘遭回祿,以至嚴重受損,使其殘破不堪。

改革開放之後,鄉村經濟得到發展,黃氏裔孫追念祖德,眾議修復祖祠。經過多方的努力,籌劃集資,贖回祖祠產權,成立祖祠復建理事會,向海內外裔孫發出捐資復建信函,得到內外裔孫熱烈回響,於是,擇吉於農曆戊子年(2008)三月初二日興工。按照祠宇原來格局,修舊如舊,經十餘月的努力,終於在是年十二月二十日重光晉主,皆大歡喜,圓了夙願。

如今公龕上供奉著祖宗牌位,首位是一世祖孚遠公考妣,下位按孚遠公嫡傳二世至第五世諸公考妣順序排列。龕幾製作精美,龕前供列香案,莊嚴肅穆。梁楹上,泥金漆彩,鳳托獅托,栩栩如生;鏤雕花籃,美輪美奐;廳眉垂帶,精工細刻,奇花異卉;屋頂上,鳳尾雀翼,嵌瓷鳥獸,熠熠生輝;壁上彩畫,形象生動,都可列為精品。照壁上,石刻金漆麒麟,更為祖祠增添氣勢。

大德古廟

據龜山文化遺址考證,約在商代晚期,馬柵村這裡已有先民生息活動。相傳,原是林、郭二姓先居於此,取名新田寮。後黃、羅、馮、戴等姓氏陸續到此聚居,隨著人口的逐漸增長,林姓卻外遷到別的地方。這裡的土地大部分屬潮陽馬大德先生所有,到此居住的住民大部分要租佃馬大德的耕地種植,維持生活。因而,這些外來的住民大部分就成了馬大德的佃戶、佃農。清同治末年(1862—1874),馬大德先生常到鄉中收地租,因馬先生為人慈善厚愛,如果遇到天災歉收,他就下令減租。年復一年,來往相處,與鄉民感情日增,備受鄉民愛戴。期間,馬先生曾向鄉紳說:“村東北出水口處地方有靈氣,日後我死去,就葬於該地。光緒八年(1882),馬大德先生逝世,其親屬遵其遺囑把他葬於我村出水口處,後鄉人稱其為“柵下墳”,意即馬公的墓塋如一柵。地師把之稱為“螺星拓水口”,意思是:這墓穴好像一顆田螺,剛好擋住水流,風水學中講究水是財,螺星把水堵住,就是把財堵聚,形成聚財的格局。後來鄉情日旺,農田豐收,六畜興旺,人壽年豐。人們為紀念馬大德先生,把村名易為“馬公柵”,並於村中建大德老爺廟宇,以示奉敬。新中國建立後的1950年,改為今名馬柵。

馬公柵置寨之初,全村均為一片旱地,水利問題制約了全鄉人口及經濟的發展。清鹹豐末年(1860),鄉民黃興富(俗稱三爺)和黃明春(俗稱雨爺)率全村民眾,群策群力,歷經七年苦鬥,終於排除一切干擾,並獲當時縣府批准,在村南畔溪上游建陂攔水(現蛤溪大陂),開渠引水進村。當陂水流入村邊長埔龍頭時,全村民眾載歌載舞,一片歡騰。古有“水奔三江流,財聚東心溝”之說。從此,全村旱地變良田,對馬柵經濟和人口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從村史發展角度看,築陂開渠引水是馬柵村發展的一大飛躍。

白雲岩

白雲岩,俗稱仙姑庵,位於馬柵村南山麓間,創於1908年,原奉祀仙姑像。據資料記載,仙姑法號妙樓,生於光緒初年,乃馬柵村黃氏女,其生性仁慈,然未及笄而天殤,後葬於村南山麓,因時有顯神,崇信者日眾,世人感其救危解厄之恩,遂於墓周邊修建庵廟以奉祀之。仙姑庵於解放後廢置,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重新修葺,並擴東廂,九十年代再拓寬西廂、庭院及大雄寶殿。

主要姓氏

馬柵是個多姓氏村落,其中以黃氏人口最多,約有6000人,羅氏次之,約有2000人,及後為馮、戴、郭、楊、李、張等姓。關於馬柵各姓氏源流,據相關資料記載:黃氏開基祖孚遠公在清代雍正年間由惠來縣遷居落戶於此(具體相關見後文);羅氏開基祖秀川公,為十三郎公第五世孫璧山公之三子,原住南徑白暮洋,因地處偏僻丘陵之地,難以發展,故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攜子鎮居公來此定居;戴氏遷自潮陽;其餘姓氏不詳。

著名人物

黃擎天

黃擎天 1931年出生於高棉一個華僑之家,祖籍廣東省普寧市流沙南街道馬柵村(創辦歐洲士多和五洲超級商場) !黃先生是法國潮州同鄉會(後改稱潮州會館)首屆會長,現任法國潮州會館名譽會長、中國廣東省潮人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中國暨南大學海外聯誼會顧問。

黃子明

黃子明1919年出生,祖籍廣東省普寧市馬柵村(任泰國通城鐘錶行董事長、香港東南亞鐘錶行及通城遠東有限公司董事長,泰國潮州會館名譽主席、旅暹普寧同鄉會永遠榮譽理事長,香港普寧同鄉聯誼會永遠榮譽會長。家族擁有70億美元的資產,被美國商業雜誌《福布斯》譽為泰國首富)

羅志清

羅志清1919年出生於廣東省普寧市馬柵村.(香港好世界飲食(集團)有限公司。經營飲食,地產貿易)

火車站

廈深鐵路普寧站,位於南街道馬柵村林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