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攀龍[明朝萬曆年間韓城縣知縣]

馬攀龍[明朝萬曆年間韓城縣知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攀龍,[明]四川巴縣人,舉人,萬曆二十二年任韓城縣知縣,任滿後升興國州知州。

馬攀龍,生卒年不詳,號瑞州,明四川巴縣人,由舉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二十六年(1594~1598)任韓城縣知縣,“公先事憂民憂,臨事樂民樂”,“不忘其力,為韓民慮深且遠”。(《省灌效楔二亭記》碑文)此前,韓城田賦多超額攤派,且拖欠日甚。他到任後,親自查閱,多方整頓,糾正了胡亂攤派,減輕了百姓負擔;又熱心農田水利,山岩鑿石渠,堅固耐久。
韓城河流縱橫。馬攀龍蒞韓後,破心力倡修創建引水渠堰,在澽河、盤河、汶水、芝水、澗水各河共修小型渠道52條,灌田8568.4畝,占當時全縣水地面積12468畝的68.7%。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行侗編纂的《韓城縣續志》評道:“邑中水利渠堰,多開自馬公,衣食一方,世受其福。”
澽河是韓城的第一大水系,以前雖有渠堰引水灌田,但上、下游受益不均,兼歲久,渠堰多汜淤。尤其是土門口以東、澽河以北傍縣諸田,因高出河床,世為旱田,不沾余潤,產量低下。馬攀龍夙諳水勢,熟悉水利管理,實地考察後認為上游築堰鑿渠後可以澆灌。於是招工匠數十,在距縣城六里的象山西邊山腰鑿石渠引水,採取斧鑿錘鍛,或鑿洞,或架橫木,或以磚壘井的辦法,抬高水位。初時,百姓畏難。他一面捐俸銀數十兩,用作工程費用,一面親自督導,激勵百姓同心協力做工。渠成,“潺潺漾漾,宛如練之沓來”,“俯瞰渠堰,分流如帶,畦苗蓊鬱,遠達河濱”。為了加大渠水,製作木輪百斗水車,“一輪百斗咿呀而轉,可使在山”,提水入渠。(《馬公渠記》碑文)為杜絕紛爭,使渠道施惠長久,他又主持制定了“酌田高下,分期灌水,堤堰疏浚,曠工必懲”的水規和渠堰維修措施。(清乾隆《韓城縣誌》)不久遇旱,大部地區無收,而土門口至城固村一帶沿渠澆灌的禾稼卻鬱鬱蔥蔥,收成可觀,“三農望慰,四野帖然,民鮮愁嘆之聲,官免追征之苦”(《省灌效楔二亭記》)碑文)。灌區百姓為表示對馬攀龍的感激之情,在象山腳下的馬公渠畔石崖上鑿刻了“馬公千丈渠”五個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見),並在附近建祠塑像,以紀其功。
馬攀龍任滿後升興國州知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