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英語:Maracaibo,Lago de
西班牙語作Lago de Maracaibo。
馬拉開波湖位於委內瑞拉的西北部,總面積1.43萬平方公里,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也是唯一與海相通的
湖。
除北部委內瑞拉灣沿岸氣候乾燥、年降水量不足 500 毫米外,湖區大部分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
28℃,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為南美洲最濕熱地區之一。石油資源豐富,有石油湖之稱。油田集中於東北岸和西北岸。1917年打出第一口生產井,1922年起大規模開採,使委內瑞拉成為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水道經過疏浚,可通大型海輪和油輪。
加勒比海的大水灣,在委內瑞拉馬拉開波盆地內。面積約13,280平方公里(5,130平方哩)。自委內瑞拉灣南伸210公里(130哩),寬121公里(75哩)。為鄰近地區和哥倫比亞-委內瑞拉高原的運輸大動脈。湖水除南端以外,都很淺。1930年代經常疏浚,現可通遠洋輪和油輪。馬拉開波湖區為世界上最富饒、最集中的產油區之一。產原油約占委內瑞拉總產量的2/3.石油工業大多為外國(主要是美、英、荷)開發。1975年實現國有化。採油的同時可獲得天然氣。
馬拉開波湖位於委內瑞拉的西北部,總面積1 4 3 4 4 平方公里,最長處212公里,最寬處92公里,是委內瑞拉同時也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馬拉開波湖面寬廣,一望無際,水深平均達20多米。靠南的部分有大小150多條內陸河注入,是淡水;湖北部出海口有近10公里寬的水面與加勒比海相接,水很鹹。
位於馬拉開波湖西北部的馬拉開波市是委內瑞拉第二大城市和港口,新興的石油
城,蘇利亞州州府。馬市原為出口咖啡和農牧產品小型港口,1918年因馬拉開波湖發現大量石油而飛速發展,10年內成為著名的石油城,湖區原油產量最高時占全國總產量2/3。除石油化工業外,馬拉開波市還有建築、食品、石化、纖維、菸草、造船、水泥等工業。
1962年建成的馬拉開波大橋是世界上最早的混凝土斜拉橋,主橋5孔,跨徑235米,全橋長8.6公里。壯觀雄偉的馬拉開波大橋不僅是連線湖兩岸的交通樞紐,也是湖區一景,當地人的驕傲。為紀念獨立戰爭時期的英雄,人們把這座大橋稱為烏爾塔內塔將軍橋。
馬拉開波湖被譽為世界上最富足的湖。寬廣的湖面上採油站、井架、磕頭機比比皆是,整個湖區有7000多口油井,年產7000多萬噸原油。馬拉開波湖的漁業資源也十分豐富,除出產大量魚蝦外,現在湖邊的許多地方也搞起了水產養殖。湖岸四周是大片肥沃的牧場,是委全國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這裡出產的牛奶和乳酪占全國的70%。當地人這樣比喻,馬拉開波湖的形狀就像是個朝加勒比海開口的錢袋,湖口的烏爾塔內塔將軍大橋是扎著袋口的繩子,湖底和四周埋藏的全是石油和美元。
地理位置
馬拉開波湖,位於境內的西北部,南北長155公里,東西寬95公里,是世界上產量最高、開採最悠久的“石油湖”。由於儲量大,原油源源不斷從湖畔的裂縫中溢出,浮在水面上。從湖的一岸眺望湖面,只見井架林立、油管密布、油塔成群,景色十分壯觀。湖上大橋是南美洲跨度最大的橋樑之一。馬拉開波湖是拉美最大的湖泊,位於西北部,面積1.43萬平方公里,與委內瑞拉海灣相連。湖區周圍的沼澤地為世界著名的石油產區。中國石油在委內瑞拉的湖上項目,指的就是作業在馬拉開波湖內的項目。
湖上人家
1499年8月,隨同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維斯普奇探險的阿隆索·德奧赫達率船隊由加勒比海駛入馬拉開波湖,沿途發現當地土著居民為防禦野獸和敵人的侵襲,把房屋建在露出水面的木樁上,當地人把這種水上房屋稱之為“帕拉菲托”。由於這一湖面上村落星羅棋布的奇特景象,頗似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於是探險家便將這裡稱為“委內瑞拉(西班牙語意為‘小威尼斯’)”,委內瑞拉的國名也由此而來。
希納馬伊卡湖位於馬拉開波湖的北部入海口處,是由河流改道後形成的,當年的阿隆索·德奧赫達就是在這裡見到當地土著居民建在水上的房屋的。
早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前,這裡就世代生活著一支名叫阿紐的印第安人部落。數百年後的今天,希納馬伊卡湖依然是阿紐族印第安人的生活之地。如今,希納馬伊卡湖成了旅遊熱點,成了好奇的遊客了解今日印第安人生活的理想之地。
治理計畫
馬拉開波湖位於委內瑞拉西北部的蘇利亞州境內,總面積1.4344萬平方公里,是
委內瑞拉和南美洲最大的湖泊。不久前,記者採訪了湖區管理部門,了解治理馬拉開波湖污染的情況。
馬拉開波湖被譽為世界上最富饒的湖泊。放眼望去,湖上井架林立。整個湖區有7000多口油井,年產7000多萬噸原油。馬拉開波湖的漁業資源也十分豐富,盛產魚蝦。湖邊的許多地方還搞起了水產養殖。湖岸四周有大片牧場,是委內瑞拉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出產的牛奶和乳酪占全國的70%。當地人說,馬拉開波湖的形狀就像是個朝向加勒比海開口的錢袋,湖口的烏爾塔內塔將軍大橋是扎著袋口的繩子,湖底和四周深藏的全是石油和“美元”。然而,這個巨大的聚寶盆如今卻陷入了污染的困境。
湖區管理部門負責人瑪列拉·琳孔女士介紹說,馬拉開波湖的污染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含鹽量增加、石油滲漏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馬拉開波湖原本僅通過一條狹窄的水道同加勒比海連線,海水很難進入湖區內。但為了發展湖內的採油業,50多年前人們開始將連線外海的水道拓寬、挖深,並定期清淤,以便大噸位的貨輪和油輪駛入。水上交通便利了,可問題也隨之而來。海水逐漸倒灌侵入湖心,沉積在水流的下部,阻礙了整個湖水的自然循環,造成大量水藻和微生物死亡。由於水藻和微生物是魚類賴以生存的食物,湖中的魚因此大為減少,使許多漁民無魚可捕。
馬拉開波湖是世界上產量最高、開採歷史最悠久的石油湖,其開採歷史已有90多年。為了輸送采出的原油,湖底鋪設有總長度達4.2萬公里的各種管道,像蜘蛛網一樣密密麻麻。要保證這么多的管道不出現滲漏,難度可想而知。據統計,近年來湖區每月發生的原油滲漏事故都在30至50起,原本清澈的水面時常會泛起黑色的原油。
馬拉開波湖周圍城市的污水處理設施大多也不夠完善。蘇利亞州有人口320萬,幾乎全部集中在馬拉開波、卡維馬斯等幾個城市內,這些城市排出的污水源源不斷地流入湖內。據當地一些老人回憶,過去湖內水產豐富,湖水清澈,湖邊沙灘是人們游泳的好去處。近幾年,湖內許多地方由於污染已不能游泳,污染的湖水甚至都不能用來灌溉周圍的農田。
面對聚寶盆的污染,湖區管理部門制定了長遠的治理規劃,要讓馬拉開波湖重新清澈
起來。瑪列拉·琳孔介紹說,根治計畫有的放矢,目標對準污染源。首先,要把湖區的主要工業和煉油設施以及原油的裝載點移到入海口。今後大型油、貨輪將不再駛入湖內,原有的湖上航道也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清淤。為了配合這個搬遷計畫,湖區管理當局在入海口附近選好了地址,準備興建第二座湖上大橋,以方便新的工業區建成後湖區兩岸的交通。按照構想,原有的工業排廢對湖區的污染將減少,特別是海水倒灌的問題會得以解決。
管理部門還制定了環保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長遠規劃的藍圖中,馬拉開波湖的發展與開發將圍繞著幾個環形帶來進行。環繞湖岸的是第一個環形帶,這裡將優先發展旅遊業,計畫興建多處旅遊設施;離湖岸稍遠的第二環形帶將用於發展農牧業。經過治理的湖水將用於灌溉周圍的農田。蘇利亞州將繼續發揮原有的農牧業優勢,向國內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農牧產品。離湖岸最遠的第三環形帶內將有計畫地發展工業。管理部門還準備改造湖區周圍城市的排污設施,以減少生活污水排放對湖水的污染。再過幾年,當治理規劃全部實施後,馬拉開波湖這個委內瑞拉的聚寶盆將重新煥發青春,變得更加富饒。
相關論文
利用高解析度的井下和三維地震數據分析馬拉開波湖中部始新統前陸盆地碎屑沉積的層序地層
馬拉開波盆地的中始新統碎屑岩是在一個不對稱的前陸盆地中沉積的,而該前陸盆地形成於加勒比和南美板塊在古近紀的斜向碰撞過程。本次研究利用馬拉開波盆地中部300多口井的資料和2000km^2的地震資料,詳細解釋了馬拉開波前陸盆地的始新統層序地層。馬拉開波盆地中部始新統層序的底部是一套厚約25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積層位,其上復蓋了厚約600m的海相頁岩和砂岩的退積層位,夾有薄進積層。這套前陸盆地層序的上部是厚約10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積層位。在這一厚約1000m的始新統地層中,可以劃分17個準層序組,6個成因層序和1個沉積層序,但所識別的典型層序界面只有一個,它是淺海相退積層位和上復的河流三角洲相加積層位的邊界。根據地層結構和多個準層序組的厚度增大趨勢,我們認為這些碎屑沉積物主要源自馬拉開波盆地以南的南美克拉通,而不是以前研究人員提出的盆地北-東北邊緣的沖斷帶。缺乏典型的層序界面表明了馬拉開波前陸盆地中部的始新統碎屑岩在始新世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出露地表,而且其地層結構受控於與這一前陸盆地東北緣的沖斷作用有關的構造沉降。在中始新世加積作用開始之前,全球海平面的升降並不是控制該前陸盆地地層演化的重要因素,而這一加積作用則標誌著前陸盆地沉降作用的結束。測井和三維地震資料顯示,馬拉開波前陸盆地中部的始新世三角洲平原和陸架以河流和潮汐作用為主,與委內瑞拉東部奧里諾科三角洲的現代沉積作用相似。(來源《石油地質科技動態2007年第4期》)(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