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德)馬克思(Marx,K.) 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 編譯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02-12-1
版 次:1頁 數:220字 數:80000
印刷時間:2002-12-1開 本:紙 張:膠版紙
印 次:I S B N:9787010030197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文庫收編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以單行本形式陸續出版。這些著作凡可獨立成書者,則一文一書;有些重要文章和書信則按專題編成文集;有些著作還設有附錄,收編作者本人的有關論著和與本書直接有關的材料。為幫助讀者學習和研究,在每書正文之後附有“注釋”和“人名索引”,有些著作還附有“名目索引”。譯文和資料均以新版全集、選集為準。有些著作尚無新版者,則按新版要求重新校訂譯文,編寫資料。這套文庫與全集、選集相配合,可適應廣大讀者的不同需要。理論工作者,教學和宣傳工作者,各級幹部大專院校學生和其他 讀者均可從這套文庫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著作,也可系統收藏。我們期望這套文庫的出版能推動全國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有助於廣大幹部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和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新問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精神文明的建設。
目錄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序言
筆記本Ⅰ
工資
資本的利潤
地租
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
筆記本Ⅱ
私有財產的關係
筆記本Ⅲ
對筆記本Ⅱ第XXXIX頁的補充
私有財產和勞動
對筆記本Ⅱ第XXXIX頁的補充
私有財產和共產主義
對黑格爾的辯證和整個哲學的批判
私有財產和需要
增補
片斷
分工
貨幣
附錄
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搞要
一 論生產
二 論分配
三 論交換
四 論消費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如果供給的量超過需求,那么價格構成部分——利潤、地租、工資——之一就低於價格而支付,結果,這些價格構成的一部分就脫離這種使用,從而市場價格也就傾向於作為中心點的自然價格。但是,第一,在分工有很大發展的情況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勞動轉用於其他方面是極為困難的;第二,在工人對資本家處於從屬關係的情況下,吃虧的首先是工人。
因此,當市場價格傾向於自然價格時,工人遭到的損失是雖大的而且是絕對的。正是資本家把自己的資本轉用於其他方面的這種能力,才使得束縛於一定勞動部門的工人失去麵包,或者不得不屈服於這個資本家的一切要求。
市場價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動,對地租的影響少於對分解為利潤和工資的價格部分的影響;而對利潤的影響又少於對工資的影響。大多數情況是這樣:當某個地方工資提高時,別的地方工資保持不變,還有的地方工資在降低。
當資本家贏利時工人不一定有利可得,而當資本家虧損時工人就一定跟著吃虧。例如,當資本家由於製造業秘密或商業秘密,由於壟斷或自己擁有的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場價格保持在自然價格以上的時候,工人也無利可得。
其次,勞動價格要比生活資料的價格遠為穩定。二者往往成反比。在物價騰貴的年代,工資因對勞動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資料價格提高而提高。這樣,就互相抵消。無論如何,總,有一定數量的工人沒有飯吃。在物價便宜的年代,工資因對勞動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資料價格下降而下降。這樣也就互相抵消。
工人還有一個不利的方面:
不同行業的工人的勞動價格的差別,比不同投資部門的利潤的差別要大得多。在勞動中,個人活動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會的差別會表現出來,因而所得的報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資本總是邁著同樣的步子,並且對現實的個人活動漠不關心。
總之,應當看到,工人和資本家同樣苦惱,工人是為他的生存而苦惱,資本家則是為他的死錢財的贏利而苦惱。
工人不僅必須為物質的生活資料而鬥爭,而且必須為謀求工作,即為謀求實現自己的活動的可能性、手段而鬥爭。
我們列舉社會可能處於的三種主要狀態,並且考察工人在其中的地位。
(1)如果社會財富處於衰落狀態,那么工人遭受的痛苦最大。因為,即使在社會的幸福狀態中工人階級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階級取得的那么多好處,沒有一個階級像工人階級那樣因社會財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難。
(2)現在且以財富正在增長的社會來說。這是對工人惟一有利的狀態。這裡資本家之間展開競爭。對工人的需求超過了工人的供給。但是,首先,工資的提高引起工人的過度勞動。他們越想多掙幾個錢,他們就越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時間,並且完全放棄一切自由,為貪慾而從事奴隸勞動。這就縮短了工人的壽命。工人壽命的縮短對整個工人階級是一個有利狀況,因為這樣就必然會不斷產生對勞動的新需求。這個階級始終不得不犧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歸於盡。
[I]一、資本
(1)資本,即對他人勞動產品的私有權,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呢?
“儘管資本本身不歸結為盜竊或詐欺,可是為了使繼承神聖化,仍然需要有立法的協助。”(薩伊,第1卷第136頁,注)
人怎樣成為生產基金的所有者?他怎樣成為用這些生產基金生產出來的產品的所有者?
根據實在法。(薩伊,第2卷第4頁)
人依靠資本,例如,依靠大宗財產的繼承,可以得到什麼?
“例如,繼承了大宗財產的人並不因此直接得到政治權力。這種財富直接和徑直提供給他的那種權力是購買的權力,這是對一切他人勞動或者說對當時市場上存在著的他人勞動的一切產品的控制權。”(斯密,第1卷第61頁)
因此,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資本家擁有這種權力並不是由於他的個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於他是資本的所有者。他的權力就是他的資本的那種不可抗拒的購買的權力。
下面我們首先將看到,資本家怎樣利用資本來行使他對勞動的支配權力,然後將看到資本的支配權力怎樣支配著資本家本身。
地產的分割否定地產的大壟斷,揚棄它,但只通過下述辦法——使這種壟斷普遍化。地產的分割並不消滅壟斷的基礎——私有制。它只觸及壟斷的存在形式,而不觸及壟斷的本質。結果,地產的分割成了私有制規律的犧牲品。因為地產的分割是適應工業領域的競爭運動的。除了工具分開和勞動相互分離(顯然,應當同分工區別開來:這裡不是一件工作由許多人來分擔,而是大家各自從事同樣的勞動,這就是無數次地重複同樣的勞動)這種經濟上的不利之外,這種分割也和上述的競爭一樣,必然重新轉化為積累。
因此,凡是進行地產分割的地方,就只能或者回到具有更加醜惡形態的壟斷,或者否定(揚棄)地產分割本身。但是,這不是回到封建的土地占有制,而是揚棄整個土地私有制。對壟斷的最初揚棄總是使壟斷普遍化,也就是使它的存在範圍擴大。揚棄了具有最廣泛的、無所不包的存在形式的壟斷,才算完全消滅了壟斷。聯合一旦套用於土地,就享有大地產在經濟上的好處,並第一次實現分割的原有傾向即平等。同樣,聯合也通過合理的方式,而不再採用以農奴制度、領主統治和有關所有權的荒謬的神秘主義為中介的方式來恢復人與土地的溫情的關係,因為土地不再是牟利的對象,而是通過自由的勞動和自由的享受,重新成為人的真正的個人財產。地產分割的一大優點是,一大批人不再聽命於農奴制,他們將以不同於工業的方式因財產而沒落下去。
至於說到大地產,它的維護者總是用詭辯的方式把大農業在經濟上的好處同大地產混為一談,仿佛這種好處,恰恰不是通過這種財產的廢除,才能一方面獲得最充分發揮,另一方面第一次成為社會的利益。同樣,這些維護者還攻擊小地產的牟利精神,仿佛大地產甚至在它的封建形式下也沒有潛藏著牟利行為,更不用說現代英國的地產形式了,在那裡,地主的封建主義是同租地農場主的以產業形式牟利的行為結合在一起的。
大地產可以把地產分割說它壟斷的責難回敬給地產分割,因為地產分割也是以私有財產的壟斷為基礎的,同樣,地產分割可以把說它分割的責難回敬給大地產,因為那裡也是分割占統
治地位,只不過採取不動的、凍結的形式罷了。總之,私有財產是以分割為基礎的。
此外,正如地產分割要重新導致作為資本財富的大地產一樣,封建的地產,不管它怎樣設法掙脫,也必然要遭到分割,或者至少要落到資本家手中。
這是因為大地產,像在英國那樣,把絕大多數居民推人工業的懷抱,並把它自己的工人壓榨到赤貧的程度。因此,大地產把國內的貧民和全部活動都推到敵對方面,從而促使自己敵人的勢力即資本、工業的勢力產生和壯大。大地產把國內的大多數居民變成工業人口,從而使他們成為大地產的敵人。如果工業獲得雄厚的實力,像現在英國那樣,那么工業就會逐步地迫使大地產把它的壟斷針對外國,並讓它投入同外國地產的競爭。
因為,在工業的統治下,地產只有通過針對外國的壟斷才能確保自己的封建威嚴,從而不受與它的封建本質相矛盾的一般商業規律支配。地產一旦捲入競爭,就要像其他任何受競爭支配的商品一樣,遵循競爭的規律。它同樣會動盪不定,時而縮減,時而增加,從一個人手中轉入另一個人手中,任何法律都無法使它再保持在少數注定的人手中。直接的結果就是地產分散到許多人手中,並且無論如何要服從於工業資本的權力。
最後,那種就這樣靠強力維持下來並在自己旁邊產生了巨大工業的大地產,要比地產分割更快地導致危機,因為在地產分割條件下工業的權力總是處於次要地位。
正如我們在英國看到的,大地產就它力求賺到儘可能多的貨幣而言,已經失去自己的封建性質,而具有工業的性質。它給所有者[帶來]儘可能多的地租,而給租地農場主帶來儘可能多
的資本利潤。結果,農業工人的工資被降到最低限度,而租地農場主階級在地產範圍內代表著工業和資本的權力。由於同外國競爭,地租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再能形成一種獨立的收入了。很大一部分土地所有者不得不取代租地農場主的地位,而租地農場主就有一部分以這種方式淪為無產階級。另一方面,有許多租地農場主也占有地產;這是因為有優裕收入的大土地所有者大都沉湎於揮霍,並且大多數都不適宜於領導大規模的農業,他們往往既無資本又無能力來開發土地。因此,他們中間也有一部分人完全破產。最後,為了經受住新的競爭,已經降到最低限度的工資不得不進一步降低。而這就必然導致革命。
工業必然以壟斷的形式和競爭的形式走向破產,以便學會信任人,同樣,地產必然以這兩種方式的任何一種方式發展起來,以便以這兩種方式走向必不可免的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