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伏海

馬伏海

馬伏海,經名艾布力則吉,字呈瑞,東鄉族,是中國伊斯蘭教胡門門宦創始人。 傳教馬伏海講經,明義通理,深受大家歡迎,拜他為師的人越來越多。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馬伏海病故,葬於廣河太子寺,享年97歲。

人物簡介

馬伏海,經名艾布力則吉,字呈瑞,東鄉族,是中國伊斯蘭教胡門門宦創始人。

家世

馬伏海生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東鄉縣達板鎮紅泥灘人。少時家境貧寒,他的父親馬穆哈木吉居住在東鄉高山一個名叫那奴的小山村,以務農為業。馬伏海6 歲時被其父送進本村清真寺念經、學阿文,12歲那年,出外拜師求學,長達8 年之久。由於他聰慧好學,悟性很高,學識日漸淵博,學業長進很快,至19 歲時基本通讀了阿拉伯文與波斯文的經典,對伊斯蘭教基本教理、教義有了較深的了解和感悟。

求學

在強烈的求知慾望支配下,清乾隆十二年(1746年),他聯絡了志同道合的牙勒(意為同學),千里迢迢,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徒步來到陝西,拜西安崇文巷化覺清真寺王尕錐阿訇為師。精力充沛的馬伏海在攻讀經典的過程中刻苦鑽研,勤奮好學經常起雞叫,睡半夜,孜孜不倦,如饑似渴,“博覽群書,獨擅奧妙”,使他的學業突飛猛進。但他仍不滿足,依然起早貪黑地學習,總想精通經典中所有的爾令(知識)。這為他日後創立胡門門宦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夜以繼日、苦學達旦的三年學習生涯結束後,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齋月返回故里紅泥灘。本教坊八村者麻提學董鄉老和有名望的老人老人建議把他一家從那奴山莊搬到川里的紅泥灘來住,讓他專心宣揚伊斯倆目教門,施展才能。經過商量,大家一致同意把馬伏海一家安置在紅泥灘康家村,把“康家尕扎(東鄉語,意為土地)贈給了他們一家,讓其打莊窠,又將旱地的一塊耕地贈給他,讓其耕種。達板、陳家的民眾也紛紛支持。從此,他在家鄉開始了傳教活動,立志以傳播伊斯蘭教為己任,一心為振興伊斯蘭教而努力。傳教

馬伏海講經,明義通理,深受大家歡迎,拜他為師的人越來越多。從此後,他以紅泥灘為起點,開始向東鄉以外的廣河、和政、康樂等地傳教影響越來越大,使達板紅泥灘成了胡門門宦的發祥地。
馬伏海除了精通阿文和波斯文外還對天文地理研究頗深、深得紅泥灘附近 8 個村莊及東鄉以外地區民眾的愛戴,教徒達 4 萬多人。之後,舉家搬遷到寧定(今廣河縣)的中莊馬家居住後又搬到汪那委(今廣河徐穆家)居住,在這裡奠定了宣揚教門、指引眾人的基礎。幾年後,又舉家搬到現廣河縣

阿訇莊定居,正式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涯。
馬伏海在 70 歲時,修建了紅泥灘和廣河太子寺兩處道堂和拱北。在拱北八卦亭天花板上刻有太陽、月亮、星星及日蝕、月蝕運轉變化的天文圖象。馬伏海在80歲時,修長雪白的鬍子突然變黑,須長而美,教徒尊稱他為“鬍子太爺”,稱其創立的門宦為“胡門門宦”。又因晚年定居於廣河太子寺,所以胡門門宦也叫“太子寺門宦”、“街上門宦”。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馬伏海病故,葬於廣河太子寺,享年97歲。馬伏海生前著有《正本大賢體》、《七十二匯本》等伊斯蘭教經典書籍。

胡門拱北乾隆碑

胡門拱北乾隆碑是馬伏海在世時陝西省誥授奉直大夫米天成、陝西撫標左營千總馬士傑二人共同出面,會同八坊十寺教眾獲贈他的,記載了其傳教生涯和子嗣承傳教門的要事。碑文如下:
道無方體,教有成規。開承得人乃能彰明悠久而不墜也。清真之教,肇於西方。自唐入境歷有年類。夫地隔千里則授受,年代久遠則談說易混,猶得雲清耶?清真不絕如縷矣!然天運循環,無往不復。而我河湟馬老師出焉,諱伏海,字呈瑞,世籍州郡,從同穆老師習授本教之正學。為人端雅,性好

廣河胡門拱北廣河胡門拱北
博古,必求倡明大義,而不沾沾於文字之末。故負笈遊歷,駐足於崇文寺者數載。其自居也,廣覽經書,獨擅奧妙。其授人也,駕慈航以引後學,秉木鐸而覺群生。四方之聞其風,沐其化者,鹹奉為矜式,日趨於善。而其子成河、成倉、成江、成湖、成良,幼領家訓,長究經文,守清真之教,遵義方之訓,學問淵徵,德行攸崇,言論本乎正理,舉動協乎規矩,卻邪崇正。遐邇之人慕其風采,而挹其餘光者,亦有素矣。所謂有是父必有是子。堂堂雍雍,不唯大道之干城,而為正教之功臣也!鄉人重其品,愛其人,而因難忘其行,為之制錦,以志流芳於百代云爾。
陝西誥授奉直大夫加二級米天成頓首拜撰
陝西撫標左營千總軍功記錄三次隨帶加二級馬士傑頓首拜題
乾隆歲次乙巳庚辰月上浣之吉評價

胡門拱北乾隆碑不僅記述了馬伏海父子的傳教生涯,還對民族學、宗教學、地理學、社會狀況研究和姓氏研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胡門門宦由於馬伏海的名望,使得紅泥灘宗族成為東鄉的名門望族之一,其後代子孫繁衍昌盛,人丁興旺主要聚居在東鄉紅泥灘、達板、拱北灘及廣河城關鎮太子寺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