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康苗幫

簡介

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近20個擁有較為系統的醫藥文化。而在中國大地上已被探知的少數民族藥物中,苗醫藥有文獻記載的歷史最為久遠。西漢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吾聞古之為醫者曰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之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從這段文字中,劉向就描述了苗父治病之方式,醫術高明到“來者皆平復如故”。劉向生活的時代大約是公元前77年到公元前6年,也就是說,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苗醫的記載,而劉向文中所述“古之醫者”,也就是“苗父”所在的時間又要遠遠超過兩千年。

苗藥的歷史則更為久遠。“千年苗醫,萬年苗藥。”民間說法證明在苗醫被記載前,早就有苗藥。一些中醫書籍也側面反映苗藥歷史之早:在《神農本草經》中以苗語記音的藥物達三分之一左右,而在《本草綱目》中仍有40多味藥是用苗語記音的。

由於戰亂,苗族人不斷被迫遷徙,行程涉及大半箇中國,最後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在苗族歷史上五次大遷移中,陪伴苗族人一直“在路上”的,有其民族先天的堅韌和智慧,嚴格遵循的文化,還有不斷拯救人性命的苗藥。苗藥因為苗族人的歷史文化而形成了兩大特色:不斷遷徙造就的遷徙特色,一直在大山中生活而來的大山特色。遷徙特色即指,苗族人治病治傷時一般都是“在路上”,沒有長時間的停留可以慢慢治療,也沒有大型的複雜的醫藥工具,方式方法必須簡單簡潔乾淨利落,必須在短時間達到功效,結束之後即可繼續趕路,大山特色則是指苗藥藥材來源,隨手可摘滿山都是藥材。

對苗民族醫藥的調查、挖掘、整理,始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一批民族醫藥工作者,長期堅持苗族醫藥的調查和研究,讓千年神秘的苗族醫藥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間接促進了苗藥產業發展。二十餘年來,苗藥產業在貴州興起並迅速發展。如今已成為全國民族藥產業的領頭羊,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並稱為“苗藥現象”。

以苗藥為代表的貴州特色藥業被列為全省“六大支柱產業”和重點打造成的“五張名片”之一。苗藥品種除了2012年升為部頒標準的154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獨家品種之外,一批以苗醫驗方為基礎開發的新品種也表現突出,40多個品種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

2011年8月,貴州一李姓老人在清理祖上遺物時偶然發現了已殘缺的“張氏苗族通絡貼秘方籍”,為發揚古苗族通絡貼配方,其後人研習秘方籍,並與現代中醫學理論相結合,在現代的優勢設備及輔料的基礎上上,成功研製出了現代的通絡貼。2015年5月,其後人又在原來配方基礎上,經過高科技萃取、提純、配比,研製出了專門針對頸椎病,腰間盤突出,強直脊柱炎,腰肌勞損,骨質增生,骨刺,滑膜炎,半月板損傷,關節炎,骨質疏鬆,風濕痛,跌打損傷關節痛等問題的系列產品,並於2017年9月,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品牌——取名為“馨康苗幫”,寓意“明德惟馨,福壽寧康”,讓苗藥不再神秘,造福世人,是馨康苗幫的使命。通過不斷汲取國際領先的現代製藥技術並與祖國傳統中醫、苗藥理論完美結合,馨康苗幫致力於開發出更新、更多的苗藥產品,傳承苗藥文化。

作用原理

由於膏藥冷敷貼直接作用於病灶部位,而製作膏劑的藥物大多氣味較濃,再加入辛香走竄極強的引經藥物,通過滲透入皮膚,內傳經絡、臟腑,層層滲透,透皮透骨,把藥物送達,排出體內的風寒濕氣,起到調氣血、通經絡、散寒濕,消腫痛等作用。

使用療程

一般輕微的1--2個療程就可以痊癒,嚴重的5--6個療程治癒,好了後,注意防寒保暖,注意休養就不會再范。

溫馨提示

馨康苗幫,採用溫感中藥配方,利用藥物的自然發熱原理,療愈傷痛,過敏率大大降低,溫熱持久,每貼膏藥,讓你帖足72小時。

適用範圍

頸椎病、肩周炎、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強直性脊柱炎、骨質增生(骨刺)、半月板損傷、滑膜炎、網球肘、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牙疼、落枕、痛風、咽炎、鼻炎、前列腺炎、胃疼、乳腺炎、痛經、靜脈曲張、跌打扭傷等,標本兼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