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成立於1957年,初名藝術專修科,原是新亞書院於農圃道時代創設的兩年制藝術課程,後於1959年發展為四年制本科課程 。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新亞書院為成員書院之一,藝術系成為香港第一個提供視覺藝術專上教育的學系。 在新亞書院校長錢穆先生和早期各系主任努力下,邀得丁衍庸、張寒碧、周士心等多位名家任教,為藝術系的學術傳統奠下堅實基礎 。 七十年代初,藝術系遷入中文大學沙田校舍。此後,藝術系因應社會和大學整體發展,在歷屆系主任的帶領下,建立藝術創作與藝術史兼備的全面課程,並逐步設立藝術史碩士、中國藝術史哲學博士、藝術哲學碩士(藝術創作)和藝術文學碩士(兼讀)等研究院課程,成為香港培訓文化藝術人才的重鎮 。

學系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追本溯源,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乃是由1957年新亞書院的藝術專修科發展而成,歷史較香港中文大學更為悠久。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中,藝術系見證了香港社會、經濟,甚至政治的改變,而隨著時代變遷,其教學理念、課程內容等,亦與時並進,以回響日新月異的挑戰 。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在本科課程上不單相容中西藝術,更以藝術創作與藝術史雙軌並行,尤重視中國傳統藝術及當代中西藝術的發展。這種史術兼容、中西並濟的課程設計於本地大學藝術教育中可說是獨一無二,其目的正是要培養學生具有歷史與文化視野的藝術專業能力,以便可於多元化的文化藝術領域中占一席位。此外,近年系方更致力於課堂教學以外提供其他的活動,例如文物館研習、交換生計畫、外地實習進修、年度外訪考察、校內展覽等。這些學習形式,加上藝術系系會同學每年籌辦的活動,都讓同學的學習更為全面,大學生活變得更為充實 。

目前中大藝術系是本地培訓中國藝術史研究人才的重鎮,其哲學碩士和博士課程以中國藝術史為範圍,尤集中古代器物、書法繪畫、中國現代藝術。另一全日制研究院課程為藝術碩士課程,以創作與理論相結合為重點,是年輕藝術家深造的途徑,近年不少碩士畢業生已於本地甚至國際藝壇嶄露頭角。由於此課程學額甚少,藝術系遂於2009-10學年開設兼讀制文學碩士(藝術創作)課程,旨在培訓更多本地藝術創作的人才 。

辦學歷史

1957年,新亞書院創設兩年制藝術專修科,分國畫、西畫二組。

1959年,新亞書院增設藝術系,藝術專修科發展成為四年制本科課程。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新亞書院為成員書院之一。

1972年,劉國松先生獲任為藝術系系主任。

1973年,藝術系隨新亞書院遷入中文大學沙田校舍。

1974年,本科課程合併國畫組和西畫組為藝術組,另設藝術史組,旨在提供藝術創作與藝術史兼備的全面課程。

1975年,高美慶博士擔任藝術系系主任。

1977年,屈志仁先生獲任為藝術系系主任。

1981年,高美慶博士再任藝術系系主任。在她的推動下,創設藝術史碩士課程,並於次年邀得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為榮譽教授,親自指導研究生。

1984年,張義先生擔任藝術系系主任。

1992年,李潤桓先生獲任為藝術系系主任。新設中國藝術史哲學博士課程。

1993年,增設藝術哲學碩士(藝術創作)課程,課程涵蓋中西不同媒介,藝術系成為香港首個頒授藝術創作碩士學位的大學學系。

2001年,蘇芳淑教授擔任藝術系系主任。在她的領導下,藝術系增設計算機和數碼藝術、現代及後現代主義理論等新專題,務求令藝術創作和藝術史的研習與時代接軌。此外,亦與國內外多所藝術機構合作,包括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澳洲悉尼新南韋爾斯美術館和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藝術系,設立博物館實習、暑期進修、交換生計畫等,為學生提供課堂以外的學習機會。

2003年起,藝術系每年均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香港視覺藝術年鑑》,輯錄香港視藝活動資料,並邀約專家學者對重要議題撰文分析。

2008年,莫家良教授獲任為藝術系系主任。

2009年,增設藝術文學碩士兩年兼讀課程,以相容藝術歷史、文化理論和藝術創作為宗旨,為具有藝術基礎知識、銳意拓展和建立個人藝術事業的人士,提供深造平台。

文化傳統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溝通中西藝術”為創系使命,其系徽的圖案,是取材於《十鐘山房印舉》所載的一個漢代鹿形的肖形印。鹿象徵溫馴、和平、靈敏、堅強、合群,與藝術上的三大目的“真”、“善”、“美”相互共鳴,亦道出人在行為、學術上須辨別是非、真偽、優劣,從而有擇善而固執的精神。這精神,和孔子說的“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一貫相合而不背馳。 本系成立初期,旨在培育具通識涵養的藝術人才,力求兼顧藝術理論、藝術實習和文、史、哲的訓練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