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香林寺始建於蕭梁天監(502-519年),香林寺始建於南京湖熟鎮杜桂村(今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當時名為杜桂院。
宋代改名香林寺。南宋《景定建康志》引《慶元志古鐘記》云:“梁天監中,杜桂二卿平章朝政,舍所居以為寺,故從其姓以旌名。”
元代《至正金陵新志》對香林寺的記載:“杜桂院在上元縣丹陽鄉。”該志引用比《景定建康志》早的《乾道志》云:“香林寺在城東南六十里,南唐保大六年(949年)建,在杜桂村,因為院額。今名香林寺,又名香林院,在赤山西。”
明洪武元年(1368 年) 香林寺遷入城內,即南京城東明故宮北,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在當時為“中剎”,歸靈谷寺管轄,但下領“小剎”觀音庵一所。其規模為“山門一楹、天王殿三楹、正佛殿三楹、左伽藍殿三楹、右祖師殿三楹、大悲殿三楹、藏經殿三檻、基址十畝”。
民國初年,南京文史專家陳詒紱的《鍾南淮北區域志》記載:“西北有香林寺,在厚載門後,明時所建。梁慶雲寺佛牙流傳在此;又有大藤,結成自然椅,容坐數人。”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題寫匾額“香林寺”。
1930年代初,戴笠在南京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挑選20名學員,在香林寺辦一個特訓班。這可能是軍統前身舉辦的最早的特務訓練班,參加暗殺汪精衛的行動組長——老牌軍統特務陳恭澍就是香林寺特訓班畢業的。
1937年12月,日寇侵占南京,潰敗的國軍官兵剃光了頭躲進寺廟,想假扮和尚躲過劫難。誰知還是被日本兵發現了。殘暴的日寇開始慘絕人寰的屠廟行動,不僅將他們全部殺害,還把廟裡所有的出家人,也一同殺死,斷了香林寺的香火。香林寺僧人收留潰敗的士兵的行動堪稱義舉。
1945年,在寺廟的基礎上建成了香林寺國小,第一任校長顧敦厚,昔日坐東朝西的大殿成了音樂教室和小禮堂。解放後,香林寺的的另一側多進四合院成了南京軍事學院印刷廠。原址後來先後被用作工廠、學校、房管局和醫院。
1959年,學校為了將大殿改成小禮堂和音樂教室,組織師生拆除大殿佛像。當時幾個六年級的學生爬上佛像,把繩子套在佛像頭上,然後一群人一起使勁拉繩,生生地將巨大的佛像拉倒,破碎的泥土鋪滿一地。“這時,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從佛像底下的蓮花寶座里爬出來好多條火燒練子,就是赤練蛇,足足有20多條。大概有2米長,有牛奶瓶子的瓶口那么粗。佛像被拉倒後,幾個上去套繩子的學生當時就感覺頭疼不已,回家病了將近一個月才來上學,而其他沒有上去套繩子的人個個都沒事。
1950年代香林寺大殿的兩側有南北廂房,他學校的教室大都沿用是以前寺廟的老房子,學校的操場在大殿的後面,有四棵建寺時栽下銀杏樹,高大挺拔,需要三人合抱,現在只剩下三棵了。
1980年,這三棵銀杏樹被定為南京市第一批古樹名木。在文革前,張老師曾經接待過一位前來香林寺投宿的東北雲遊僧,雲遊僧聽說過香林寺昔日的繁華,並不知道寺廟已經廢棄了。八十年代初,南京大學的吳新雷教授和南京博物院的王少華研究員察勘了香林寺遺址,訪問了還俗的張姓末代和尚,查看了原來寺廟的藏經樓(現為宇花國小)。據末代和尚講:從前南京城內著名的寺院是三個,合稱“香、古、毗”,香林寺第一,古林寺第二,毗盧寺第三。香林寺藏經樓原來有大量的佛教典籍,還有“廟譜”記載歷年大事。可惜在文革中被查抄,均不知去向。
如今位於佛心橋36號的南京市宇花國小,就建在當年的香林寺的多進四合院之上。宇花國小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子弟國小,創辦於1952年8月。當時校址在本市鼓樓區的石鐘路,校名為石鐘路國小。1964年夏,根據中央軍委決定,全軍子弟國小交由地方管理,宇花國小從孝衛街左所村遷移至此,原來軍事學院印刷廠改為校舍,即現在南京市宇花國小。1968年底,與宇花國小一牆之隔的南京市香林寺國小停辦,併入宇花國小。1979年底,又接收了太平門國小5個班的學生及教職工8人。太平門國小撤銷,校址讓給三十四中,如今是玄武外國語學校。
現存建築
香林寺舊址現存大殿一座、古銀杏三株以及碑刻若干方,位於佛心橋37號,現為南京玄武區房產局。1992年,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大殿坐東向西,南北長24米、東西寬18米,5楹,進深4間;牆用大城磚經水磨砌成;硬山頂,四角上翹,屋脊兩端置吻獸。柱礎華麗,肩、腹、脛三層均作浮雕;圖案為吉祥紋飾,有八卦、如意、方勝、龍鳳、花卉及蝠(福)、鹿(祿)、獸(壽)等諧音圖案,為一般寺廟所少見。在廂房內有《香林寺廟產碑》,記載了曹雪芹祖父一次施捨四百二十畝香火田之事。
據甘熙《白下瑣言》卷一記載,寺中有四足銅方鼎,高二尺余,其色黝然如鐵。傳說百年來從未出灰,但灰亦不滿。又有木椅高三尺余,可坐數人,整合而成,聞之有異香,相傳為沉香木,現已無存。大悲樓有雕梁九龍供案,是明代宮內用物。又有吳道子大士畫像,金碧粲然。又有佛牙高約五寸,闊五寸,其色黃,覆以香楠小塔。另據《南淮北區域志》:“西北有香林寺,在厚載門後.明時所建。梁慶雲寺佛牙流傳在此;又有大藤,結成自然椅,容坐數人”,現諸物多失。
大殿坐東向西,屬於硬山頂的建築,四角上翹。大殿外觀保存基本完好,門前掛著“南京金陵滄波門醫院”的牌子,外牆仍然保留著傳統建築的紅色,裡面則被醫院改造成兩層,分隔成一間間的辦公室。大殿原來柱礎上的龍鳳、花卉等吉祥紋飾浮雕圖案仍很清晰。外牆的上半部還保存著花格窗,裡面露出新裝修後的塑鋼拉窗。
轉過大殿,有三棵高大的銀杏樹,樹幹直徑都在60厘米左右,滿樹黃葉在陽光映射下顯出迷人炫目的色彩,不時有葉子隨風飄落。三棵銀杏上都有城建局和園林局掛的古樹名木的銘牌,上面標註著“樹齡:200年”。據當地居民說,這裡原先有四棵銀杏,建國初期死掉了一棵。
曹氏家廟
《紅樓夢》中的“鐵檻寺”,原型就是香林寺。曹雪芹在《紅樓夢》十五回《王鳳姐弄權鐵檻寺》“王鳳姐弄權鐵檻寺”的“鐵檻寺”,原型就是香林寺,文中寫道,榮寧二府“往北”不遠“這鐵檻寺,原是榮寧二公當日修造的,現今還是有香火地畝布施,以備族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又說“饅頭庵就是水月庵,……離鐵檻寺不遠……”查同治《上江兩縣誌》江寧織造署“往北”確有一個水月庵,早毀,在太平橋南。隨著曹家的家道中落,香林寺的香火日趨冷落。
香林寺曾是江寧織造府曹氏家廟,香林寺的香火鼎盛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家族有密切關係。據現存嘉慶三年(1798年)立石的《香林寺廟產碑》上記載:“前織造部堂曹大人買施秣陵關田二百七十餘畝,和杭州田地一百五十餘畝。” 這裡所說的織造部堂曹大人,據南京大學吳新雷教授考證乃曹雪芹祖父,時任江寧織造的曹寅,他一次施捨四百二十畝香火田給香林寺,讓曹雪芹家族成為香林寺最大的施主,從而使香林寺再度振興。
據《乾隆上元縣誌》卷十二《祠祀志.寺觀》記載:“香林寺在太平門內,明時建,國朝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南巡改今名,方丈內賜御書“覺路”二字匾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看見寺院鳥語花香,遂御筆題寫匾額“香林寺”。因此,當代紅學界有人把香林寺稱做“曹雪芹家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