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根系發達,莖稈直立、堅韌、不易倒伏。葉互生,表皮細胞具有大量乳狀突起,使水分不易透入;葉背面有鹽腺,根吸收的鹽分大部分由這裡排出體外。
圓錐花序。5--11月陸續開花,10--12月結實,結實率低。成熟種子易脫落,可被潮水漂流擴散至遠近各處。
相關緣由
世界上真有能捕食人或動物的植物嗎?
首先,能捕食動物的植物確實存在,這主要有產於南亞和澳大利亞的豬卷草,茅膏菜與產於南美的捕蠅草及瓶子草等。這些植物大都生長在熱帶沼澤地帶,
因為這類地區往往土壤貧瘠,所以植物 不得不捕食動物以增加營養。這類植物捕食的方式基本有兩種:一是生有捕捉器或夾子般的葉子,葉子兩半能迅
速閉合,把犧牲品夾在 當中。如茅膏菜,它的葉子平時分兩片張開,葉上分泌有甜味的液體,一旦有昆蟲類小動物碰到葉子上的觸毛,兩片葉子立即閉合,把昆蟲夾在其中, 並分泌消化液把它消化即"吃掉"。大約十天后,消化已畢,葉子重新張開,等候捕捉下一個獵物。另一類如豬籠草,瓶子草,葉子演化成瓶狀,瓶口色 彩鮮艷如花,並能分泌具有香味的蜜腺,吸引昆蟲等小動物。而瓶頸又長著向下斜生的硬毛,昆蟲只要爬進瓶中就無法逃出,瓶底的消化液會迅速把它 消化掉。 這些能捕食動物的植物,雖然令不少人覺得驚奇,但它們確實存在。然而,這些植物都不高大,一般只有二三十厘米,最高的也不過六七十厘米高。 它們只能捕食小動物, 主要是捕食昆蟲,較大的品種,偶爾也能捕食小型的蛙或壁虎等。因此人們把它們稱為捕蟲植物或食蟲植物。
至於稍大些的動物, 哪怕是小老鼠,它們是根本無力捕獲的。
真正吃人的草是不存在,豬籠草那樣的捕蟲植物也只是把小蟲當成“點心”,主要還是依靠自身的光合作用產生養料的。
雜談
近些年來,許多報刊雜誌不斷刊登了有關吃人植物的報導,有的說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也有的說在印尼的爪哇島上。雖然這些報導對各種不同的吃人植物的形態、習性和地點方面作了詳細的描述,但十分遺憾的是,在所有的報導中,誰也沒有拿出關於吃人植物的直接證據--照片或標本,也沒有確切地指出它是哪一個科,或哪一個屬的植物。為此,許多植物學家對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問題產生了懷疑。追蹤有關吃人植物的最早訊息是來自於19世紀後半葉的一些探險家們,其中有一位名叫卡爾李奇的德國人在探險歸來後說:“我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上,親眼見到過一種能夠吃人的樹木,當地居民把它奉為神樹,曾經有一位土著婦女因為違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驅趕著爬上神樹,結果樹上8片帶有硬刺的葉子把她緊緊包裹起來,幾天后,樹葉重新打開時只剩下一堆白骨。”於是,世界上存在吃人植物的駭人傳聞便四下傳開了。這些傳聞性的報導使植物學家們感到困惑不已。為此,在1971年有一批南美洲科學家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專程赴馬達加斯加島考察。他們在傳聞有吃人樹的地區進行了廣泛地搜尋,結果並沒有發現這種可怕的植物,倒是在那兒見到了許多能吃昆蟲的豬籠草和一些蜇毛能刺痛人的蕁麻類植物。這次考察的結果使學者們更增添了對吃人植物存在的真實性的懷疑。
1979年,英國一位畢生研究食肉植物的權威,艾得里安斯萊克,在他剛剛出版的專著《食肉植物》中說:到目前為止,在學術界尚未發現有關吃人植物的正式記載和報導,就連著名的植物學巨著,德國人恩格勒主編的《植物自然分科志》,以及世界性的《有花植物與蕨類植物辭典》中,也沒有任何關於吃人樹的描寫。除此以外,英國著名生物學家華萊士,在他走遍南洋群島後所撰寫的名著《馬來群島遊記》中,記述了許多罕見的南洋熱帶植物,但也未曾提到過有吃人植物。所以,絕大多數植物學家傾向於認為,世界上也許不存在這樣一類能夠吃人的植物。
既然植物學家沒有肯定,那怎么會出現吃人植物的說法呢?艾得里安斯萊克和其他一些學者認為,最大的可能是根據食肉植物捕捉昆蟲的特性,經過想像和誇張而產生的;當然也可能是根據某些未經核實的傳說而誤傳的。根據資料已經知道,地球上確確實實地存在著一類行為獨特的食肉植物(亦稱食蟲植物),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國,共有500多種,其中最著名的有瓶子草、豬籠草和捕捉水下昆蟲的狸藻等。
艾得里安斯萊克在他的專著《食肉植物》中指出,這些植物的葉子變得非常奇特,有的象瓶子,有的象小口袋或蚌殼,也有的葉子上長滿腺毛,能分泌出各種來消化蟲子體,它們通常捕食蚊蠅類的小蟲子,但有時也能“吃”掉象蜻蜓一樣的大昆蟲。這些食肉植物大多數生長在經常被雨水沖洗和缺少礦物質的地帶,由於這些地區的土壤呈酸性,缺乏氮素營養,因此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不大,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它們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變成了一類能吃動物的植物。但是,艾得里安斯萊克強調說,在迄今所知道的食肉植物中,還沒有發現哪一種是象某些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樣:生有許多長長的枝條,行人如果不注意碰到,枝條就會緊緊地纏來,枝條上分泌出一種極粘的消化液,牢牢地把人粘住勒死,直到將人體中的營養吸收完為止。
關於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謎團,現在還不能下肯定的結論。有些學者們認為,在目前已發現的食肉植物中,捕食的物件僅僅是小小的昆蟲而已,它們分泌出的消化液,對小蟲子來說恐怕是汪洋大海,但對於人或較大的動物來說,簡直微不足道,因此,很難使人相信地球上存在吃人植物的說法。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雖然眼下還沒有足夠證據說明吃人植物的存在,可是不應該武斷地加以徹底否定,因為科學家(不包括當地的著居民)的足跡還沒有踏遍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許,正是在那些沉寂的原始森林中,將有有某些意想不到的發現。
相關植物
“神樹”
最早報導食人植物的是來自19世紀後半葉的一些探險家。其中有位名叫卡爾·李奇的德國探險家,一次探險歸來後說:"我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上,親眼見過一種能吃人的樹木,當地居民把它奉為神樹。曾經有一位土著婦女,因為違反了部落的戒律,被驅趕著爬上神樹,結果樹木8片帶有硬刺的葉子把她緊緊包裹起來,10天后樹葉重新打開時,只剩下了一堆白骨。"從此以後,關於食人植物的傳聞更風傳開來,同時關於食人植物的報導也多了起來。
奠柏
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還生長著一種名叫"奠柏"的可怕的吃人樹。這種樹木由許多柔軟的枝條構成的。平時,這些枝條是任意舒展著的。一旦有人或野獸無意中觸卻了其中一根枝條,樹就好像得到警報,並隨即動員所有的枝條迅速行動起來,把人或獸緊緊抓住,就像海里的間魚一樣用觸手捲住獵物。同時,枝條便會流出一種膠狀的液體,把人或獸消化掉。然後又重新展開枝條,等待著下一次機會。
當地人非但不肯將這種可怕的樹毀掉,反而竭力加以保護。因為這種樹流出的膠液是一種珍貴的藥材和工業原料。可採集這種膠液是要付出生命危險的。當地人想出了一種巧妙的對付辦法。他們先用一筐鮮魚餵給樹吃。當樹吃飽魚這後,便像吃飽喝足的懶漢一樣,即使有人再去碰它的枝條,它也不願意動手動腳了。他們就這樣採到了膠液。
捕人藤
在巴拿馬的熱帶原始森林裡,還生長著一種類似奠柏的“捕人藤”。如果不小心碰到了藤條,它就會像蟒蛇一樣把人緊緊纏住,直到勒死。據報導,在巴西森林裡,還有一種名叫亞尼品達的灌木,在它的枝頭上長滿了尖利的鉤刺。人或者說動物如果碰到了這種樹,那些帶鉤刺的樹枝就會一擁而上,把人或動物圍起來刺傷。如果沒有旁人發現並援助,就很難擺脫這種困境。
這一次次聳人聽聞的報導,使植物學家對此不能無動於衷。1971年,由一批南美洲科學家組成的一支探險隊,深入馬達加斯加島,在傳聞有吃人樹的地區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結果一無所獲。對於食人植物,很多人持肯定態度。眾所周知,有一些植物對光、聲、觸動都很敏感,如葵花向陽,合歡樹的葉朝開夜合,含羞草對觸動的反應。最近又有人發現,植物也有味覺、痛覺,甚至也會唱歌。
相關電影
《恐怖廢墟》
故事詳情:
黑暗的洞穴中,一個渾身骯髒的年輕身影驚恐尖叫。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一瞬間,暗黑中的某種東西野蠻地將她撕裂......幾天前的墨西哥城,陽光燦爛白雲朵朵。傑夫(喬納森·塔克)和艾米(珍娜·馬龍)、艾瑞克(肖恩·阿西莫)和史黛茜(勞拉·蘭姆西),這兩對美國情侶正享受著大學之前的瘋狂假期。傑夫就快進入醫學院,而有些懦弱、嘰喳的艾米很擔心這將會使他倆戀情告急;艾瑞克和史黛茜則沒那么多擔憂,盡情享受著性福時光。假期的最後一周,在游泳池邊閒得無聊的四人,偶然結識了德國遊客馬休斯(喬·安德森)。
馬休斯的弟弟前幾天和新認識的女朋友跑去了一處偏僻的考古挖掘地,自此之後杳無音訊。眼看返程機票就要到期,而弟弟遲遲未歸,開始焦急的馬休斯打算踏上尋找旅程。好奇心爆棚的四人,夥同希臘遊客帕布羅,決定和馬休斯搭伴前去。
不顧當地人警告,一行人很快到達了所謂的考古挖掘地--那是一幢建築在山峰之上的塔狀瑪雅遺蹟。不僅附近風景優美,山上還覆蓋著層層的蔓生植物,點綴其間的血紅花朵尤其美麗。然而,還沒等這群年輕人享受完美景,一群充滿敵意的土著便手持武器將他們圍困其中。而更令人驚恐的是,山間廢墟之中,顯然隱藏著古怪而邪惡的東西,要想活著逃出生天,壓根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關新聞
原想引種保灘涂不料成災難根除大米草是“食人草”(目擊)
福建是我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由於水產業發達而被稱為“藍色寶庫”。從上世紀60年代起,出於防浪護堤、保護灘涂的考慮,福建開始從國外引種大米草,並於80年代推廣。可是,恣意生長的大米草,如今已“霸占”福建省約2/3的海灘,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因至今未找到有效的“剿滅”方法,大米草的危害性正在不斷擴展。在寧德沿海地區,當地百姓談草色變,痛恨地把大米草叫作“食人草”。這一地區的海灘近870公里長,原本擁有優良的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可是,目前有3/4的灘涂被大米草侵占,水產品和其它植物因此無法立足,人們的生活也受到威脅。尤其是漁民在灘涂上“掏小海”即撿拾海產品時,一旦海潮襲來,陷在茫茫的大米草中很難辨清方向,甚至導致喪生的悲劇。據了解,大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屬幾種植物的總稱。福建最早從美國引種,不料,大米草的繁殖能力極強,草籽隨潮漂流,見土紮根,根系又極其發達,每年以五六倍的速度自然繁殖擴散。大米草瘋長,不但侵占沿海灘涂植物的生長空間,致使大片紅樹林消亡,而且導致貝類、蟹類、藻類、魚類等多種生物窒息死亡,並與海帶、紫菜等爭奪營養,水產品養殖受到毀滅性打擊。僅寧德地區,農民每年減收達數億元之巨。另外,大米草還影響了海水的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堵塞航道,影響各類船隻出港。
為了根除大米草,當地民眾想盡了一切辦法:火燒、刀砍、藥滅,但均未奏效。
1996年起,寧德地區向國內外懸賞20萬元尋求除草良方,至今無果。專家指出,造成這些外來物種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國家生態安全防範意識,缺乏綜合性的利益與風險評估體系等。而一旦外來生物入侵成功,要徹底根除極為困難,且用於控制蔓延的代價極大。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我國幾種主要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去年高達574億元。然而,在福建引種者後悔不迭的同時,有的地方近年來還在引種大米草。比如,為了“保護長江入海生物及洄游生物多樣性的目的”,有的地市已經引種大面積的大米草。據了解,目前大米草已經傳播到我國南北100多個縣市的沿海灘涂,海岸生態安全正遭受嚴重威脅。
原本充滿生機的灘涂,如今生物幾近絕跡,只有一些小蟹還在苟延殘喘。
一九九七年,寧德漳灣鎮的海灘上還沒有一棵大米草,可如今由於大米草的侵襲,這裡的水產養殖網箱成了擺設。面對這片剛“剿滅”過的海灘,鎮領導愁眉不展:“怎么這么快又長出來了?”寧德地區的海邊,成片成片齊肩高的美國大米草茫茫無邊。一些漁民無可奈何,只得背井離鄉,到別處謀生。
正在憧憬美好生活的人們,還未意識到身後的大米草將會帶來更大災難。
2000年夏,拱嶼村“掏小海”的黃鳳母女在茫無邊際的大米草叢中被海潮吞噬。
為今年清明節期間,她們的親人前往墓地祭奠。
《華東新聞》 (2002年04月23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