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創辦人詩人張爾,1976年農曆7月生於安徽,發起和召集過多項詩歌及跨界藝術活動,主持有“路過@Ta讀詩會”和“新詩實驗課”等活動,曾策劃詩人默默和萊耳的影像藝術合展(2011,深圳)、詞場-詩歌計畫2011中國當代藝術與詩歌第一回展(2011,深圳,華·美術館)、雛聲初引-中央美院在校生國畫精品展(2011,深圳)、學院力量-2012中央美院師生作品展(2012,深圳)。著有詩集《烏有棧》。2012年創辦《飛地》叢刊。
2016年,詩歌雜誌《飛地》從羅湖文化公園遷至八卦嶺後,搬遷後的飛地變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文化空間——飛地書局。
機構設定
飛地書局最有特色的應該是出版的《飛地》雜誌以及在飛地書局舉辦的沙龍活動了。
雜誌
《飛地》雜誌創辦於2012年5月。對於張爾這樣對詩歌有著迷一般狂熱的人來說,《飛地》有著他對中國當代詩歌的滿滿情懷。2009年,張爾創立《詩林》雙月號,這是《飛地》的前身。接下來的三年,《詩林》面臨經濟困難,張爾只能另想他法。2012年,張爾與深圳出版發行集團總經理尹昌龍談到合作創辦以書代刊的《飛地》。得益於深圳市政府在文化產業方面的政策,《飛地》有了持續發展的資金支持。2013年,《飛地》申請了文化產業宣傳基金,獲得十餘萬的資金支持,第二年的申報也順利通過。
《飛地》是三個月一期的出版物,除了對當代新詩的整體面貌進行階段性判斷和梳理,《飛地》還寄望將中國當代詩置於可供國際同行閱讀、參照、交流的願景,尤其是漢語詩歌的對外交流方面。
2014年6月,《飛地》團隊應LaTraductière(《翻譯構造》雜誌)及第37屆英法雙語詩歌節的邀請,組織多位中國青年詩人前往法國進行為期十餘天的訪問交流。在法期間,《飛地》及飛地書局獨立出版作品在巴黎詩歌市場展出。此舉被稱為中國詩歌獨立出版物“走出去”的上佳案例。
為了讓國際同行了解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面貌,《飛地》由創刊伊始設立“視野”欄目。張爾告訴記者,此欄目每期由兩位中國詩人與兩位外國詩人的詩歌進行英漢比較閱讀,進一步明確了《飛地》的國際視野。
不久前,美國康奈爾大學漢學家NickAdmussen也開始為《飛地》推薦當代英語詩歌,其後又有復旦大學王柏華教授領銜的“望道翻譯計畫”參與了較為具體的英詩漢譯工作。《飛地》也如期寄至歐美以及日本等國的漢學家、學者和詩人之手,為國際同行了解中國當代詩提供了可資閱讀與研究的圖本。
沙龍
飛地之聲
張爾和團隊策劃的“飛地之聲”公共教育講座,每月一度在舊天堂書店舉辦,現在在八卦嶺的飛地書局定期舉辦。他們自籌資金邀請了一批中外知名詩人、學者和批評家,為讀者和市民講述詩歌,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台,為深圳城市公共詩歌文化的建設殫精竭慮,添磚加瓦。這也讓詩歌文化的普及與推廣真正落實到了民間,貼近了廣大市民。
飛地之聲”系列詩歌講座截止到2016年11月,已舉辦十五回,第十一回在深圳市福田區飛地書局舉行,詩人孫文波、啞石與詩歌愛好者分享了新詩的發展和未來。 第十二回邀請了耶魯大學文學博士、詩人楊小濱受邀以“當代詩寫作:語言歷險與精神戲劇”為題談當代詩寫作。 第十五回則邀請了修蕾·沃爾普“詩歌如何塑造伊朗的心靈”為題進行分享。
詩公社計畫
詩公社,即詩歌與藝術公共教育合作社。是由張爾與王敖共同策劃發起的跨國文化協作項目,將以詩歌為核心,融合各門類學科和藝術給公眾帶來充滿詩意的文化藝術現場。
飛地夜讀
飛地夜讀,是24小時詩歌藝術人文空間飛地書局舉辦的線下文學沙龍活動,以獨立,開放,多元,自由,平等為宗旨,意在號召當代熱愛文學詩歌的讀者相聚在一起,暢所欲言,彼此交流。截止到2016年11月,已舉辦五期活動,第一期為卡夫卡小說交流沙龍 ,第二期為卡瓦菲斯詩歌沙龍 ,第三期是莎士比亞的夜晚 ,第四期是卡爾維諾的小說沙龍 ,第五期是青年詩人寫作沙龍交流活動 。
特點
張爾和他的夥伴們將飛地書局從紙上搬到了現實中,匯聚詩歌、文學、咖啡、講座、展覽、電影、戲劇、音樂等元素的實體飛地書局在2016年7月份在福田區八卦嶺工業區423棟6樓正式開業。張爾對這個實體空間的定位是,“一個不斷生長、自我更新的理想的藝術空間。”可以想見的是,隨著眾多主題活動在此舉行,眾多類似多多這樣級別的名家來此講座,這裡勢將成為深圳又一知名的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