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單生或群生,單株由對生的極端肉質葉組成近似圓柱體,高2一3厘米,其中下部表皮呈紅褐色或白綠色中帶有紅色。頂端圓凸,表皮極薄,較為光滑,兒乎接近透明狀,俗稱”窗”,光線由此進人植株體內進行光合作用。頂端有一淺縫隙,9一11月初從這裡開出直徑約2厘米的白色花朵。花通常在天氣晴朗的白天開放,傍晚閉合,若遇陰雨天或栽培場所光線不足,則不能開放。
生長習性
風鈴玉原產於納米比亞的大納馬夸蘭地區,這裡是非洲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年降雨量僅幾十毫米,雖有充足的陽光,由於是高原地區,卻是冷涼的氣候。其生長習性很奇特,夏季高溫時植株呈休眠狀態,此時對生葉逐漸萎縮,根頸上方的芽在植株內部孕育的新對生葉逐漸長大,休眠期即將結束時老葉(此時老葉只剩一層乾枯的皮膜)蛻去露出”新株”,繼而開花。風鈴玉在栽培環境良好的情況下,植株生長旺盛,蛻皮後會”一分為二”,成為兩株;如果生長環境一般,蛻皮後只能一株代替一株。因此,生長多年的風鈴玉既有群生株又有單生株。在自然界,特別是休眠期,風鈴玉的大部分都埋在石礫中,只有頂端透明的圓凸窗露出地面,其外形酷似周圍的石礫,這樣既可防止動物啃食,又能減少水分蒸發,還不影響光合作用。
栽培方法
風鈴玉宜涼爽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耐乾旱,忌水濕和悶熱高溫。適合在疏鬆透氣、排水良好又不含過多肥料的土壤中生長,培養土可用腐葉上2份,粗沙2份,蛙石或珍珠岩1份、爐渣0.5份的混合土。並用較深的花盆栽種,種植時應在盆底放些石礫、瓦片等物,以利排水,然後放上牆養土,栽植不宜過深,培養土到根莖處即可,盆土表面可放些小卵石,以提高觀賞性。5~8月是植株休眠期,可將植株放在通風涼爽處養護,適當遮光,以防烈日暴曬,嚴格控制澆水,甚至可以完全斷水,更不能淋雨。9月天氣轉涼後可適當澆水,但也不宜過多,保持盆土半乾即可。冬季要求冷涼,12℃以上可以繼續澆水,使風鈴玉正常生長,如果節制澆水,風鈴玉進入休眠,能耐5℃的低溫,3月下旬開始逐漸減少澆水。除夏季外,其他季節都要給予充足的光照。栽培種一般不必另外施肥。由於風鈴玉頂端的"窗"皮很薄,儘量不要碰傷它,否則會形成疤痕影響觀賞。一般2~3年翻盆一次,翻盆和移栽多在秋季進行。
繁殖方式
風鈴玉的繁殖可用播種,種子可隨采隨播,育苗應謹慎;對於生長多年的群生植株也可用分株法繁殖。新株栽種前應晾幾天或在傷口處抹上草木灰,以防腐爛,新栽的風鈴玉不必澆太多的水,保持稍有潮氣,很容易成活。
特色
風鈴玉植株小巧玲瓏,花朵潔自素雅,是小型多肉植物中的珍品,但栽培較為困難,植物園或多肉植物愛好者可作為品種收集,以顯示自己的栽培水平和收集品種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