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椎動脈狹窄

椎動脈第四段—顱內椎動脈狹窄常同時累及基底動脈,與顱外椎動脈狹窄相比,其與腦幹梗死之間有更強烈的相關性。現有的報導以症狀性病人為主,其中日本人,中國人和美國黑人比白人更常見。在Cleveland診所44例終末端椎動脈或基底動脈狹窄病人的隨訪系列中,38例有後循環疾病的症狀。其中僅16例為單純椎動脈病變,內2例的顱外椎動脈同時受累。然而,6年後隨訪發現,與顱外椎動脈狹窄相比,該組後循環TIA,卒中和死亡的發生率更高,總的卒中率為7%/年。
在一項用阿司匹林與華法林對顱內後循環動脈狹窄>50%病人進行二級預防的前瞻性非隨機研究中,37/68例累及椎動脈。在中位時間13.8月的隨訪中,單純顱內椎動脈狹窄(31/68例)病人的總卒中率為13.7%/年。狹窄椎動脈供血區的卒中復發率較低,為7.8%/年。華法林組的卒中復發率較低,但由於病例數量少,且未進行隨機治療,故欲肯定華法林的療效是困難的。
新英格蘭醫學中心後循環卒中登記共確認嚴重症狀性顱內椎動脈閉塞性病變75例,病變主要位於終末端至PICA起始部。雙側顱內椎動脈病變也較常見(42/430例登記病人)。研究發現,心臟性栓塞和顱外椎動脈狹窄是“近端”後循環卒中(延髓和PICA小腦供血區卒中)的最常見原因。那些同時存在基底動脈和終末端後循環病變者的結局不良,此與Cleveland診所的研究不同;後者未能發現狹窄分布的預後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