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間盤脫出症

頸椎間盤頸椎間盤(Cervicalintervertebraldisc):分為中央部的髓核,富於彈性的膠狀物質;周圍部的纖維環,由多層纖維軟骨環按同心圓排列。頸部纖維環前厚後薄,髓核易向後外側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脊髓或脊神經——頸椎間盤脫出症。
簡介頸椎間盤是位於頸椎兩椎體之間,由軟骨板、纖維環、髓核組成的一個密封體。上下有軟骨板,是透明軟骨覆蓋於椎體上,下面骺環中間的骨面。上下的軟骨板與纖維環一起將髓核密封起來。纖維環由膠原纖維束的纖維軟骨構成,位於髓核的四周。纖維環的纖維束相互斜行交叉重疊,使纖維環成為堅實的組織,能承受較大的彎曲和扭轉負荷。
示意圖示意圖

頸椎間盤連結
頸椎椎體、椎問盤和前、後縱韌帶緊密相連。椎間盤位於相鄰椎體之間,前後縱韌帶分別位於椎體的前後方。
前縱韌帶是人體內最長的韌帶,厚而寬,較堅韌。上端狹窄,附著於寰椎的前結節,下端止於第一、第二骶椎的前面。前縱韌帶的彈性和張力很大,當脊柱前屈受到壓擠時能保持其形態不變,且能限制脊柱的過伸運動。後縱韌帶較細長,雖然也很堅韌,但較前縱韌帶為弱,位於椎體的後方,為椎管的前壁。上端起自第二頸椎,向上移行至覆膜,向下至骶管,移行到骶尾後深韌帶。
椎弓由椎間關節和韌帶所連結。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面構成椎間關節,由薄而鬆弛的關節囊韌帶連結起來,頸椎的橫突之間沒有韌帶。椎板之間有黃韌帶,呈的。棘突之間有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使之相互連結。在頸部,棘上韌帶形成項韌帶。項韌帶是三角形的彈力纖維膜,其底面向上方附著於枕外隆凸和枕外嵴,尖端向下移行於棘上韌帶。項韌帶有協助頸肌支持頭頸的作用,並有對抗頸脊柱屈曲的作用。
頸椎連結
第一、二頸椎之間沒有椎間盤,第二頸椎即樞椎的齒狀突向上伸人寰椎,並與寰椎前弓後的關節面共同形成寰樞關節。樞椎的齒突尖部稱齒突尖,是齒尖韌帶的附著部,其兩側有翼狀韌帶附著。齒突的後方,有寰橫韌帶,肥厚且堅韌;自其中部向上下方各發出一條縱行纖維束,向上附著於枕骨大孔的前緣,向下與樞椎椎體的後面相連。此二條纖維束與寰椎橫韌帶共同構成寰椎十字韌帶。
頸椎活動範圍
頸椎為了適應視覺,聽覺和嗅覺的刺激反應,需要有較大而敏銳的可動性。因此,頸椎的活動範圍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如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鏇轉以及上述運動綜合形成的環轉運動
在醫學上,關節活動範圍稱為關節活動度,一般用量角器進行測定。測量時頸部自然伸直,下頷內收。一般情況下,頸椎的前屈、後伸(俗稱低頭、仰頭)分別為45度頸椎的前屈、後伸運動是上下椎體的椎問關節前後滑動的結果。過度前屈受後縱韌帶、黃韌帶、項韌帶和頸後肌群限制;過度後伸則受前縱韌帶和頸前肌群的約束。頸椎的屈伸活動主要由第二至第七頸椎完成。左右側屈各為45度,主要依靠對側的關節囊及韌帶限制過度側屈,側屈主要由中段頸椎完成。左右鏇轉各為75度,主要由寰樞關節來完成。環轉運動則是上述活動的連貫作用來完成。點頭動作發生在寰枕關節;搖頭動作發生在寰樞關節。頸椎的活動度個體差異較大,與年齡、職業、鍛鍊情況有關。一般隨年齡增長,頸部活動亦漸受限制,樂休藥方枕等器械理療工具可有效改善頸部受限情況。

臨床表現
1.頸部疼痛:頸部疼痛是頸椎間盤脫出病人最常見而且往往是最早出現的症狀。疼痛可涉及椎旁肌肉、肩胛間區、肩部和枕部,夜間較重,常因此而痛醒甚至難以入睡。為減輕疼痛,病人儘量減少頭頸部活動,夜間睡覺時常將雙上肢高舉過頭頂,有的病人疼痛嚴重時寧可靠在高背椅上休息。檢查時可發現病人頭頸部活動受限,有時呈斜頸,椎旁肌肉緊張,觸痛,頭頸部過伸或向病側傾斜時疼痛加重。
2.神經根症狀:椎間盤脫出壓迫神經根引起的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咳嗽、排便、打噴嚏均可誘發疼痛,或使疼痛加重。此外,可出現相應的感覺、運動和反射異常。
3.脊髓症狀:中央型頸椎間盤脫出從前方壓迫脊髓,主要表現為脊髓症狀,出現受壓平面的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和受壓平面以下的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及感覺障礙。
4.神經根-脊髓症狀:旁中央型頸椎間盤脫出可同時累及神經根和脊髓。通常先出現神經根症狀,表現為受累神經根支配區的感覺、運動和反射改變。脊髓半側受壓時,出現同側下肢錐體束征和對側受累平面以下的溫、痛覺減退或消失。

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前方入路切口,前方入路的優點是不牽拉脊髓,神經根和(或)脊髓減壓比較徹底。

2.藥物治療:藥物多僅能緩解病痛,對於根治病症效果不明顯。

3.器械理療:對於緩解頸椎疼痛有明顯效果,可以作為長期的理療工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