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藝術

音樂藝術

音樂藝術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表情達意、塑造藝術意象的表現手段,比如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繪畫是通過線條、色彩、構圖,文學是通過字、詞、句、篇來體現藝術意象。通常,人們正是以表現手段的不同來區分藝術的不同種類。

基本信息

音樂聲音藝術

音樂是以聲音為其表現手段的一種藝術形式,音樂意象的塑造,是以有組織的音為材料來完成的。因此,如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樣,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這是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作為音樂藝術表現手段的聲音,有與自然界的其他聲音不同的一些特點。

任何一部音樂作品中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經過作曲家精心思考創作出來的,這些聲音在自然界絕對不存在。所以,音樂的聲音是非自然性的,是通過人的創造性藝術活動創造出來的音響,無論是一首簡單的歌曲,還是一部規模宏大的交響樂,都滲透著作者的創作思維。隨便塗抹的線條和色彩不是繪畫,任意堆砌的語言文字不是文學,同樣,雜亂無章的聲音也不是音樂。構成音樂意象的聲音,是一種有組織有規律的和諧的音樂,包括鏇律、節奏、調式、和聲、復調、曲式等要素,總稱為音樂語言。沒有創造性的因素,任何聲音都不可能變成為音樂。

語言具有一種約定性的語義,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具有特定的涵義。這種涵義在運用該語言的社會範圍內是被公認的,是一種約定俗成;音樂的聲音卻完全不同,它僅僅限定在藝術的範圍內,只作為一種藝術交往而存在。任何音樂中的聲音,它本身絕不會有像語言那樣十分確定的含意,它們是非語義性的。

音樂聽覺藝術

音樂既然是聲音的藝術,那么,它只能訴諸於人們的聽覺,所以,音樂又是一種聽覺的藝術。

心理學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訴我們,一定距離內的各種外在刺激中,聲音最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它能夠迫使人們的聽覺器官去接受聲音,這決定了聽覺藝術較之視覺藝術更能直接地作用於人們的情感,震撼人們的心靈。

音樂只能用聲音來表現,用聽覺來感受,但這並不等於說人們在創作和欣賞音樂時,大腦皮層上只有與聽覺相對應的部位是興奮的,而其他部位都處於抑制狀態之中。實際上,音樂家不止是通過聽覺的渠道,而是用整個身心去感受和體驗、認識和表現生活的,這同其他門類的藝術家並沒有什麼區別。不同的是在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的時候,音樂家是把個人的多方面的感受,通過形象思維凝聚為聽覺意象,然後用具體的音響形式表現出來。

因此,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不是單純的聽覺感受,而是整體的感受。同樣,人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雖然主要是通過聽覺的渠道,接受的是聽覺的刺激,但由於通感的作用,也可能引起視覺意象,產生豐富生動的聯想和想像,進而引起強烈的感情反應,體驗到音樂家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獲得美感,並為之感動。

音樂情感藝術

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是最擅長於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弦的藝術形式,它藉助聲音這個媒介來真實地傳達、表現和感受審美情感。音樂在傳達和表現情感上,優於其他藝術形式,是因為它所採用的感性材料和審美形式——聲音最合於情感的本性,最適宜表達情感。或莊嚴肅穆,或熱烈興奮,或悲痛激憤,或纏綿細膩,或如泣如訴……音樂可以更直接、更真切、更深刻地表達人的情感。

那么,音樂為什麼能夠用有組織的聲音來表達人的情感呢?一種理論認為,音樂的表情性來自於音樂對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語言的模仿。人的語言用語音、聲調、語流、節奏、語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語義來表情達意,而音樂的音色、音調起伏、節奏速度等表現手段能起到與語言的表情手段同樣的作用。

還有人認為,音樂的聲音形態與人類情感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具有某種“同構關係”,這是音樂能表達人情感的根本原因。音樂理論家於潤洋曾指出:“音響結構之所以能夠表達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二者都是在時間中展示和發展,在速度、力度、色調上具有豐富變化的、極富於動力性的過程。這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正是這二者之間能夠溝通的橋樑。”比如“喜悅”,它是人高興、歡樂的感情表現。一般來說,這種感情運動呈現出一種跳躍、向上的運動形態,其色調比較明朗,運動速度與頻率較快。表現“喜悅”的感情的音樂,一般也採取類似的動態結構,如民樂曲《喜洋洋》,用較快的速度、跳蕩的音調等表現手段表達了人們喜悅的情感。

音樂時間藝術

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凝固在空間,使人一目了然。我們欣賞美術作品,首先看到美術作品的整體,然後,才去品味它的細節。而音樂則不同,音樂要在時間裡展開、在時間裡流動。我們欣賞音樂,首先從細節開始,從局部開始,直到全曲奏(唱)完,才會給我們留下整體印象。只聽音樂作品中的個別片斷,不可能獲得完整的音樂意象。所以,音樂藝術又是一種時間藝術。

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意象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是隨著時間的延續在運動中呈現、發展、結束的。所謂“音樂意象”,指的是整個音樂作品所表現出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並在欣賞者的思想感情中所喚起的意象或意境。例如,《春江花月夜》用甜美、安適、恬靜的曲調,表現了在江南月夜泛舟於景色如畫的春江之上的感受,創造了令人神往的音樂意境。

音樂作品不像文學或繪畫那樣,只要作者創作完成,創作過程結束,就可以直接供人們欣賞了。音樂作品必須通過表演這箇中間環節,才能把作品表達的意象傳達給欣賞者,實現其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所以,音樂又是表演的藝術,是需要由表演進一步再創造的藝術。

當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抽掉了它的靈魂,所剩下的不過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樂音符號系列。而使音樂作品重新獲得生命,把樂譜變成有血有肉的活的音樂的方式,就是音樂表演。如果沒有音樂表演,音樂作品永遠只能以樂譜的形式存在,而不會成為真正的音樂。

無論哪一位作曲家寫下的樂譜,都與他們的樂思之間有著一定的差距。而要使這種差距得到彌補、使樂譜中潛藏的樂思得到發掘、使樂譜無法記錄的東西得到豐富和補充,這一切都有賴於音樂表演者的再創造。所以,音樂也是表演的藝術,音樂作品只有通過表演這個途徑才能為聽眾所接受。

基本介紹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頁碼:187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7111223748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叢書名:職業教育·綜合素質培養系列讀本

--------------------------------------------------------------------------------

由於音樂以聲波振動的非語義性組織結構與人類的情感、意志活動直接同構對應,所以音樂中的意志表現形式起著組織與協調社會成員意志行為的作用,音樂中的情感表現形式承擔著傳達與交流社會成員情感體驗的職能,使音樂常能在某種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或具體的社會交往場合發揮某種帶有實用效益的功能。音樂之所以能作用於人類的生理、心理狀態,其最底層的物質基礎是聲波對聽覺器官的刺激會引起人體內的生理反應(如呼吸、脈搏、血液成分、內分泌、腦電波的變化)以及動作、情緒反應;在此基礎上,按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的樂音則以其形態樣式的整體對應於社會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質、階級意識的顯現等等,因而能把這類反應導入意志行為和社會情感的軌道,並最終導入人格、情操的範疇。因此,音樂所喚起的人類理性並不停留在語言符號的、抽象的、精神性層次(如知識領域裡的概念體系,道德領域裡的律令訓條)上,而已經落實到調動一整套生理活動的、實踐的、物質性的層次上,是一種充滿熱血激情的實踐理性。原始氏族用於圖騰祭祀、慶功禳災的樂舞,就具有這類組織交流功能;在社會發展早期階段滲透在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的各種歌曲都有這類實用功能。在漫長的手工業時代,各種勞動號子都以自己特有的節奏、音調、句法協調集體的勞動動作,並起著消除疲勞、鼓舞意志的作用。進行曲和軍歌統一步伐、鼓舞士氣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中國古代有“梁紅玉擊鼓助戰”的故事。各類抒情性的歌曲則以音樂表達與交流情感,使社會成員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鳴,達到一致。各種嚴肅的頌歌、讚歌和儀典音樂表達了社會成員共同的慶祝、歌頌、祝願、憧憬;葬禮上的哀樂和悼歌則表達共同的悲痛哀思。

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對社會的影響最為深遠。由於音樂能把千錘百鍊、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凝聚呈現為明顯直觀、靈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審美感受能力的同時就給人以教育,不僅對智力開發給予有力的促進(提高聯想、幻想和創造性想像能力,提高抽象思維、敏慧推理的智慧型,提高對於外來信息的記憶、反饋能力),而且對各種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細心、 專注、 適度)的培養,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種良好素質的塑造,都具有深遠持久的作用。在原始公社時期形成而以後保存在奴隸主子弟教育項目中的“樂”,是音樂發揮其審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樸素的形態;它是古代樂教思想產生的土壤,在古希臘柏拉圖和古中國儒家的政治理想中都包含這一成分。在歐洲,自從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審美教育主張以來,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因素更廣泛發展。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和音樂學家王光祈也都提出過美育和樂教的主張。在當代生活中,高尚音樂的演出和傳播,是以社會教育形式出現的審美教育活動,它可以對社會成員發生道德倫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如果這些演出和傳播不按照健康的審美理想加以規範,音樂對社會成員行為的塑造將發生反面的效果。萎靡、粗野、醜陋的音樂,只可能導至社會精神生活的貧乏、低級以至於混亂。

音樂還可以提供有教養的娛樂,有文化的休息,通過鬆弛的審美享受來積蓄精神的素養和活力。從原始氏族的集體歌舞,後來的兒童唱遊,到各民族現存的集體歌舞,民眾聚會上表演的歌舞節目,都發揮這樣的功能。通俗輕鬆的娛樂音樂,在古代社會中常作為宴飲音樂出現,在後工業文明的條件下,則常作為餐廳、茶座、商場、候車室等及其他休息場所的背景音樂來播放,以增強日常生活中的某種情趣。從這種社會功能的反面表現來講,娛樂音樂中格調低下、趣味庸俗的部分可能對人類精神生活產生消極影響和腐蝕作用,這是有必要抵制和克服的。

音樂的另一種實用功能是用作保健和治療的手段。無論在古中國或古希臘,還是在中世紀的阿拉伯,都曾有著名的學者醫師用音樂治病,提倡音樂治療。有些民族長期以來保持著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擊樂治療精神抑鬱症的風俗。在工業生產條件下,在一些噪聲很大或過於寂靜的勞動環境中,勞動者特別需要佩戴附有耳機的耳罩,邊勞動邊欣賞音樂,這種文明保健設施對勞動者的身心健康頗有裨益。隨著工業文明走向成熟,音樂治療在近幾十年來已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音樂治療的診所、書刊、協會、專科學校紛紛成立。

內容簡介

本書是職業教育·綜合素質培養系列讀本之一,可作為中等職業院校的教學用書,也可作為青少年朋友的課外學習讀本。其文字親切簡明,表現形式輕鬆靈活,對提高中等職業院校學生及廣大青少年朋友的音樂素養大有裨益。

本書除結構新穎、活潑外,還配有一些小環節,如:“音樂格言”,引用相關的名家名言,發人深思,帶領讀者進入音樂常識普及的天地;“想想填填”,針對讀者的學習過程,設定即時演練內容;“音樂趣聞”。和一些故事

--------------------------------------------------------------------------------

藝術類

音樂屬於藝術類學科,所蘊含的藝術文化精神,足夠普通人看一輩子了最愛,好好利用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