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1, 古箏演奏的幾何學原理;
2, 古箏的民歌化走向;
3, 古箏古琴的民本化探源;
4, 古琴國際化的五線譜工程;
5, 古琴的禮樂教化功能的歷史梳理與現代傳承;
6, 古琴古箏與經絡共振研究;
7, 古琴古箏與右腦開發;
8, 古琴古箏與心理治療。
主要成果
音樂全息論的提出和全息音樂體系的建立。
全息音樂簡介:
全息音樂是由青年古箏家韓曉華在潛心研究人類音樂史、東西方音樂比較研究尤其是古琴古箏等中國傳統音樂的長期廣泛而深入的實踐中,在東方全息哲學的啟發下,在音樂全息律的基礎上提出的嶄新音樂理論體系。體系由以下部分組成:
1,音樂的本質是聲音信息時空有序化的排列;
2,音樂是生命體的再現;
3,音樂與宇宙之間具有同質、同構、同序、同運的全息對應關係;
4,人類的音樂從最簡單到最複雜具有同源性特徵;
5,音樂任意小部分都呈現細胞樣特徵,是整個人類音樂史的縮影和重現;
6,音樂內部的頻率、節奏、速度、音高等與宇宙全息;
7,音樂世界與色彩世界、味覺世界、觸覺世界、精神世界全息;
8,音樂與人類基因序列具有全息對應關係;
9,任意地域性的音樂因為其全息性而呈逐漸演變可互相轉譯的特徵;
10,音樂的全息現象也同時表現為環境共振(植物共振、動物共振、礦物共振、光共振)、基因共振、細胞共振、經絡共振、神經共振、生物共振等諸特徵,為音樂審美、音樂通感研究、音樂養生、音樂治療、音樂潛能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
全息音樂具有深遠的開發價值和廣闊的套用前景。專著《音樂全息論》正在出版中……
韓曉華紮根江門,力圖把古琴古箏藝術發揚光大。
走進位於市文化館二樓的華廈大音琴箏學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懸掛在大廳主牆上巨大的“竹簡”,上有《禮記·樂記》中關於音樂的論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紅燈籠、木琴案,古樂悠悠,茶香裊裊,這裡就是市著名青年古琴古箏家韓曉華十年如一日堅守著自己理想的地方。
韓曉華,廣東省古琴研究會理事,國際古箏比賽青年組冠軍,華廈大音琴箏學苑苑長,曾先後多次受文化部派遣到美國、韓國、日本、奧地利等20多個國家進行出訪和慰問華僑的演出。其突出成就被載入《當代華人》、《藝術中國》、《中國時代創新先鋒人物》、《中國箏家走世界》、《和諧與發展》等著作。
十年一箏 精益求精
韓曉華出生於遼寧建平,如今她已深深紮根於傳統文化的熱土和嶺南精神的沃壤——江門。
2000年,對優秀民族文化熱愛的她來到江門。對於當初到江門創業的艱辛,韓曉華說得那么平常又輕描淡寫。她至今還清楚記得,當時了解古箏的人不多,竟然有人問她:“古箏是不是風箏的一種?”這句既好笑又令人難過的問話,非但沒有令韓曉華動搖,反而更堅定了她立足在這個城市傳播古箏文化的決心。
2001年3月在江門成功創辦的“王天一古箏教學中心”現已更名為“華廈大音琴箏學苑”,學苑聲名遠播,桃李滿天下,學員累計達數千人,其中包括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家的外籍學員。學苑為專業院校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員,多次成功組織優秀學員出國訪問演出。學苑以雄厚的實力、精益求精的品質打造了江門古琴古箏第一品牌。
古琴復興 任重道遠
如果說韓曉華是江門古箏的拓荒者,並對江門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的話,那么對陳白沙與嶺南古琴的關係,對嶺南古琴技術性、藝術性及思想性的綜合研究,以及對江門古琴的復興與發展,則是江門賦予她新的使命。
“2008年11月29日、30日這兩天,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韓曉華說,嶺南古琴研究會舉辦的“琴心尋根”活動於這兩天來到陳白沙紀念館尋根,這時她才得知陳白沙是嶺南古琴第一人,江門是嶺南古琴的發源地。“當我聽到這個結論後,陷入深深的沉思,一種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油然而生,作為江門的文藝工作者,我能做些什麼?我該怎樣做?我的心情再也無法平靜,百感交集,整夜未眠。”
“第二天,我在陳白沙紀念館呆了整整一天,我把陳白沙的資料讀了一遍又一遍。一代偉人獨立自強、務實創新、開拓進取的光輝人格和崇高精神深深感染著我,我想這也正是嶺南古琴剛健、明快、爽朗風格的源頭,也是嶺南古琴精神的特徵。”韓曉華說。
現在,流傳的古琴曲大多是古曲,同時古琴譜都是傳統的減字譜,異常複雜,給現代古琴的傳承、普及與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何將古譜轉化為簡譜,讓古琴變得易學,讓古琴傳承的阻力變小?目前,韓曉華正在研究一套將減字譜轉化為簡易譜的系統,並且套用於教學,初見成效。
此外,韓曉華作為副主編的《嶺南古琴》預計今年可出版面世,目前基本組稿完成。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基於多年的古琴古箏教學實踐,又得益於中央音樂學院專業的學術素養,韓曉華已完成自己獨特的音樂理論的系統突破,其獨創的音樂理論將讓教學變得更加科學規範、深入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