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骨舌魚

非洲骨舌魚

非洲骨舌魚(學名:):體長40-40厘米,最大長度達100厘米,體重達10.2千克。外型與東南亞、澳洲、南美洲的龍魚有些相似,最大不同點是頭部至背鰭不是呈水平狀,而是有弧度,沒有鬍鬚,且尾鰭較小,沒有亮麗的鱗片,顏色為橄欖色帶些灰色,而非黑色。 非洲骨舌魚吃食特性與一般龍魚不同,因它沒有牙齒。雜食性,主食水草、水蚤、小蟲、小魚。吃食亦可由鰓部進食即由鰓部作過濾,經由分泌粘液吸附微生物或浮游生物送入背中,為其奇特之處。分布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的中、上游及非洲一帶。

同義學名

•Clupisudis niloticus Cuvier, 1829

•Heterotis adansoni Valenciennes, 1847

•Heterotis adansonii Cuvier, 1829

•Heterotis ehrenbergii Valenciennes, 1847

•Heterotis nilotica Cuvier, 1829

•Sudis adansonii Cuvier, 1829

•Sudis nilotica Cuvier, 1829

•Sudis niloticus Cuvier, 1829

•Sudis niloticus Rüppell, 1829

形態特徵

非洲骨舌魚 非洲骨舌魚

非洲骨舌魚體長40-40厘米,最大長度達100厘米,體重達10.2千克。 外型與東南亞、澳洲、南美洲的龍魚有些相似,最大不同點是頭部至背鰭不是呈水平狀,而是有弧度,沒有鬍鬚,且尾鰭較小,沒有亮麗的鱗片,顏色為橄欖色帶些灰色,而非黑色。

通體深灰色,頭部鈍圓,吻端位,上唇長於下顎,且無須。從它的前半身看,更像是草魚或青魚的變種。後半身,正是那標誌性的後三葉鰭讓它多少有了些龍魚的影子。

生活習性

非洲骨舌魚吃食特性與一般龍魚不同,因它沒有牙齒,雜食性,主食水草、水蚤、小蟲。吃食亦可由鰓部進食即由鰓部作過濾,經由分泌粘液吸附微生物或浮游生物送入背中,為其奇特之處。須注意的是此魚不吃小魚而是吃浮游生物,像輪蟲、紅蟲等等。它的第四、五腮面的上部是螺旋狀的類似於迷宮科魚類的呼吸器官。

生活於非洲西部及中部的淡水流域,幼魚棲息在沼澤植被生長的地方,成魚棲息在開放水域,能容忍含氧量低,可做為觀賞魚。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非洲尼羅河流域的中、上游及非洲一帶。

非洲骨舌魚分布圖 非洲骨舌魚分布圖

繁殖方式

非洲骨舌魚在繁殖期間,會找尋圓形枯木或樹枝水草築巢,通常巢徑約1米,水深20-60厘米,卵徑約0.25厘米,孵化時間約二天,由雌雄二魚一起照顧。非洲骨舌魚在東南亞市場上,不太為龍迷所接受,但一些龍迷對蒐集不同種類龍魚,也很有興趣,此魚亦有驚人跳躍力;故飼養時,須特別注意於水族箱上加蓋。

人工飼養

然和傳統龍魚相去甚遠,但非洲骨舌魚自有它的價值。它的外形柔和,性情溫順,易與其他魚類混養;鱗片雖然沒有其他同胞那樣的光芒閃爍,但經過長期光照的人工環境後,會逐漸鮮亮,甚至有向深紫色靠攏的趨勢。不過對於龍魚家族來說,非洲龍魚最大的驚喜還在後面,這是一種濾食魚類。在一向以兇悍著稱的龍魚世界裡,非洲龍魚卻長著一張“小兔子乖乖”的嘴,過著與世無爭的的濾食生活。它真是“非主流”一族。

非洲骨舌魚在中國國內的進口很少,人工飼養下它們喜歡微酸至中性的水環境,溫度22°C~28°C。食物則可以接受粉碎的飼料、乾蝦,各種浮游生物以及紅蟲。野生的非洲龍魚每年在水草密集的淺水域築巢產卵,並由雌雄魚輪流看護。而從它的進口狀況和收歡迎程度看,人工繁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廣泛,沒有已知的普遍存在的重大威脅。因此,它被列為最值得關注的。在非洲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評估已無關緊要。在非洲中部地區區域內已被評定為不適用被廣泛引入的物種,為水產養殖目的。在北非這個物種區域性滅絕。曾經從埃及上尼羅河抓獲。亞斯文大壩被認為是該區域內滅絕的原因。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