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靖遠糝飯是靖遠著名特產之一,是將米和面混在一起做成的麵食,是靖遠人發明的傳統家常飯。
遠在唐代,靖遠就因盛產糜穀類糧食作物而聞名,貞觀八年曾將地名改為粟州。由此可知,糝飯自古以來就是當地的主要食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靖遠的乾旱、半乾旱山區以及高揚程灌區,大面積種植糜子、穀子,經碾磨去皮後稱之為黃米、小米。黃河沿岸則以種植水稻為主,水稻去皮後稱為大米或白米。因所用米料以及加入麵粉的不同,有小米糝飯、黃米糝飯、白米糝飯之別,還有黃米和白米混合做成的糝飯,有麥面糝飯、豆面糝飯、包穀面糝飯等。
製作方法
糝飯的傳統做法是,先將米用水淘淨倒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使其煮沸,待熟爛至七八成時,撒上麵粉攪拌融合,蓋上鍋蓋燜一會兒即可。後來人們摸索出僅用米來做糝飯的方法,即在燜米飯時適當增加水量,待米飯燜熟後用力攪拌,使米粒碎化成為糝飯。俗語云:“糝飯若要好,三百六十攪。”只要做法地道,攪拌適度,做出的糝飯就具有粘性,吃起來柔軟爽口,味道與口感方能俱佳。過去農村生活條件差,糝飯是每日必備的主食,大多用黃米做成豆面糝飯或包穀面糝飯。如今,靖遠糝飯登臨大雅之堂,擺上宴會餐桌,成為大眾喜歡的時尚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