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雕

早在幾百年前,這裡的勞動人民就在白石雕的基礎上,創作了青石雕的藝術作品。 隨著藝術水平的提高,青石雕藝術水平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解放後,在黨的關懷下,藝人們擺脫了工頭的剝削,結束了痛苦的生活。

早在幾百年前,這裡的勞動人民就在白石雕的基礎上,創作了青石雕的藝術作品。清乾隆時,這個村有個出名的青石雕藝人,名叫李尤仔洲,這人從國小石雕,師傅對他非常刻薄,每天只是燒飯打雜,撈不到學習機會。但他自己刻苦鑽研技術,以木炭當畫筆,用碎石做習料,邊燒飯邊練習。一次,師傅雕一石獅,在刻獅嘴時不小心把左上半額打崩了,李尤仔洲把那大石獅的頭改為向右看(原來是向前看的),這樣更雄偉,精緻異常。大家看了無不驚異稱讚。從此,後生的藝人大都仿他這樣做,這就是“翻頭獅”新創作的開始。繼李之後,技術較高的藝人有蔣康、蔣鏜、蔣國榮、蔣文堯、蔣金輝等。雕刻形象皆以人物、動物為主。
隨著藝術水平的提高,青石雕藝術水平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約在一百年以前,我國在印尼的華僑,有的回國精選青石雕去建築墳墓,外人看了欣賞不已,托走水商到廈門一帶大力採購青石雕作品,從此更傳遍東南亞各國。公元1870年以後,發展更為昌盛,出口量增多,單峰港村就有二百多人,他們在廈門開設石店三十多家,通過走水商向印尼、緬甸、馬來亞、檳榔嶼、泗水、望加錫等地承包青石雕墓料。1900年,又吸取荷蘭石磨青石雕作品經驗,產品更加光澤奪目,十分美觀。青石雕藝術,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但是,在舊社會,藝人們一年辛苦到頭,流血流汗,卻換來個牛馬不如的生活,因此藝術也日趨衰落。特別是臨解放前幾年,藝人們受摧殘更為嚴重。藝術停滯不前,作品出國基本終止。
解放後,在黨的關懷下,藝人們擺脫了工頭的剝削,結束了痛苦的生活。思想解放,心情舒暢,勞動智慧大大發揮,技術水平空前提高。如蔣瓦水、蔣瑞生、蔣友才、蔣應連、蔣丙丁等藝人,他們勤苦鑽研,精雕細刻,創作出不少有生活氣息的作品。其中的革命烈士劉胡蘭全身像、荷花碗、花瓶、水仙盆等作品,參加北京美術工藝展覽,得到觀眾很高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