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北京大學於1910年設定工科,之後幾經調整、停辦,歷史非常波折,1952年院系調整之後,北大工學併入清華等高校,北大不再有工學院。2005年,北京大學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重建北大工學院。由於歷史久遠,許多學生對北大工學的百年歷史並不了解,也難以認識工學的悠久傳統,而當年在北大工學院讀書的老院友們也已處耄耋之年,因此,記錄當年的歷史既有必要性也有緊迫性。通過李詠梅主編的《青春夢北大根:北大工學1910-1952》,一方面旨在增進北大工學院學生和社會各界對北大工學歷史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藉此向為北大工學院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老院友們致敬。書中主要包括兩類文章:一是對一些傑出老院友的採訪,回憶北大工學院的生活;二是老院友自己寫的回憶性文章。通過這些文章,並配大量圖片,全面呈現當時北大工學院的學習氛圍以及當時學生的生活狀態,再現歷史。
圖書目錄
序
口述◎胡啟立
前言:北京大學工科教育沿革
工學事
平大工學院六年回憶
電機工程學系1933屆◎向元健
長相憶永難忘——懷念母校北平大學工學院
機械工程學系1935屆◎梁銘常
回憶“一二·九”學生運動
紡織工程學系1937屆◎李承文
“有意栽花,當然得放”——記北京大學1948屆畢業典禮
套用化學系1948屆◎劉桂敏
大學期間參觀工廠回憶
化學工程學系1949屆◎杜發一
工學院黨組織教育我成長
土木工程學系1950屆◎梅祖武
憶郭沫若先生寄贈圖書與“六二”圖書室
土木工程學系1950屆◎石亦平
王廼:亂世之中覓書桌
文◎殷晴
從“五·一八”到“五·二〇”
——“反飢餓、反內戰”學生運動中我的一點經歷
建築工程學系1952屆◎張貞
朱恆譜:建築系的少年往事
文◎陳夢溪徐溶
回憶在工學院參加抗美援朝運動
電機工程學系1953屆◎傅岑暉孟慶桐 張元良潘允敏
在“沙工”的學習和生活
電機工程學系1953屆◎馮和潔
回憶北工劇藝社
電機工程學系1953屆◎郭中元水力發電專修科1952屆◎施筱仙
電機工程學系1952屆◎董保申
永誌不忘——我為開國大典維護擴音設備
原北大工學院教師◎陳閱德
師友情
憶恩師沈理源先生
建築工學系1945屆◎王煒鈺
胡適校長與北大工學院
土木工程學系1948屆◎程樹德
回憶鄧宵
土木工程學系1948屆◎鄭俊秀
憶建築系的師生們
1950屆部分同學的回憶◎沈馥芸 陳樂遷執筆
師恩難忘
機械工程學系1951屆◎侯增壽
懷念杜慶華老師
機械工程學系1951屆◎王廼
吳大觀: “個人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國家的事業才是大海”
口述◎原北大工學院老師 吳大觀(原名吳蔚陞)
記錄◎化學工程學系1952屆 黃文一
傅舉孚老師和北京大學工學院
化學工程學系1953屆◎李秉智 孫會群
北大三教授逛風味飲食攤
陳士驊教授之子◎陳浩
追憶馬大猷先生
北大工學院部分校友
人生志
于敏:“我們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沒有就可能受核壟斷大國的欺負”
文◎高紅十
宋汝棼:淪陷區北京大學地下黨第一任支部書記
文◎高紅十
黃仕琦:一個革命倖存者的自述
土木工程學系1945屆◎黃仕琦
王煒鈺:沉迷設計的一生
文◎左燦
李學智:我眼裡的世界是一個系統
文◎殷晴
金國藩:一生為工
文◎沈葉龍昊
吳康銘:能溫柔者最堅強
文◎殷晴
胡維行:碧海藍天我自安
文◎殷晴祝秀
李恩元:用一生書寫“實事求是”
文◎許懿方崔蘭溪
張群玉:我不後悔最初的選擇
文◎陳磊靳戈
郭衍瑩:風雨歲月,“準星”人生
文◎何揚 陳薇
張顯林:我應該還能多做一點事
文◎殷晴
周力行:兜兜轉轉的科學家之路
文◎吳紅毓然蔡融融
董新保:一生事業的起點——北大工學院
電機工程學系1953屆◎董新保
王義虎: “我沒有什麼遺憾”
文◎殷晴
張文青:我們這代人啊,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經久耐用
文◎魏玲張婷婷
附錄一:北京大學工學院院友名錄(1910—1952)
附錄二:北京大學工學院重建後概況(2005年之後)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