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仙洞

駐曹營鎮板場峪景區的一座“靈仙洞”,在近幾年的發掘中不斷出現獸骨以及古代兵器,近日,一些完好的野獸頭骨化石的出土引起了中科院專家的關注。 板場峪景區出土的這個班鬣狗的化石頭骨、上下頜骨,所有的牙齒以及兩個聽泡都完好,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完整的頭骨化石。 專家們確認,目前從靈仙洞出土的古動物化石有七八種物種,除了原來確認的斑鬣狗、馬鹿、狼和野豬之外,還有獾、野兔和兩種不同類型的鳥類。

“中國北方這樣大規模的石灰岩溶洞很罕見,出土的大量化石科研價值極高”、“斑鬣狗化石可以說是國內發現唯一的幾近完整的一個”、“要進一步探查人類活動的遺物和遺蹟,把靈仙洞打造成為旅遊基地和科研基地”--1月16日,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高星、金昌柱和劉金毅在探查秦皇島市撫寧縣板場峪景區靈仙洞時發出了感嘆。
駐曹營鎮板場峪景區的一座“靈仙洞”,在近幾年的發掘中不斷出現獸骨以及古代兵器,近日,一些完好的野獸頭骨化石的出土引起了中科院專家的關注。1月11日,在世界享有盛譽的古脊椎動物學家、中科院院士邱占祥對景區專程送到北京的化石界定為更新世晚期動物化石,其中大部分為早已在亞歐大陸絕跡的斑鬣狗化石。專家推斷,靈仙洞可能是一處新的古人類遺址。
1月16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教授金昌柱和第四紀食肉類哺乳動物研究專家劉金毅等人造訪靈仙洞。靈仙洞的規模、埋藏著大量獸骨的土層以及岩石上類似動物爪撓的痕跡使專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考古專家一一察看了景區出土的化石,其中一個半鬣狗的化石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劉金毅博士說,目前我國唯一出土的保留完整的斑鬣狗化石是在北京周口店遺址發現的,但在二戰期間已經遺失。板場峪景區出土的這個班鬣狗的化石頭骨、上下頜骨,所有的牙齒以及兩個聽泡都完好,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完整的頭骨化石。專家介紹說,就化石而言,保留得越完整,可以提供給現代人的信息越豐富,化石本身的價值越大。
專家們還對靈仙洞及從洞中搬運出的泥土進行了仔細考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高星說,就靈仙洞的周邊環境而言,有山有水,洞口朝向東南,應當屬於古人類選擇的比較理想的聚居地。金昌柱教授評價說,在我國北方,石灰岩地貌原本不多見,這樣規模的石灰岩溶洞實數罕見,這應該是古人類難得的一個避居地,有著較高的考察前景。
專家們確認,目前從靈仙洞出土的古動物化石有七八種物種,除了原來確認的斑鬣狗、馬鹿、狼和野豬之外,還有獾、野兔和兩種不同類型的鳥類。專家們建議開發、保護和科學研究三管齊下,充分挖掘靈仙洞的旅遊和科研價值,把靈仙洞打造成為旅遊基地和科學研究基地。(姜濤 李薔 實習記者許曉丹)“
相關連結:斑鬣狗 中文學名:斑鬣狗,拉丁文名:Crocuta ,食肉目
鬣狗科成員在史前分布比較廣泛,舊大陸很多地區都能見到,也是我國常見的史前動物,並長期和北京猿人爭奪洞穴和獵物,現在分布基本限於非洲。
斑鬣狗身長950-1600毫米,尾長250-360毫米,重40-86千克,雌性個體明顯大於雄性。毛色土黃或棕黃色,帶有褐色斑塊,無鬃毛。斑鬣狗上額犬齒不發達,但下頜強大,能將9千克重的獵物拖走100米,常見於視野開闊的生境,如長有仙人掌的石礫荒漠和半荒漠草原、低矮的灌叢等。斑鬣狗成群活動,每群約80隻左右,雄性個體在群體中占優勢;性兇猛,可以捕食斑馬、角馬和斑羚等大中型草食動物;進食和消化能力極強,一次能連皮帶骨吞食15千克的獵物。善奔跑,時速可達40-50公里,最高時速為60公里。全年都能繁殖,但雨季為產仔高峰期。妊娠期110天,每胎產2仔。雄性2歲、雌性3歲性成熟。是目前數量最多的捕食動物,在維持被捕食動物種群數量方面具有作用。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較開闊地區,南至南非聯邦、除熱帶雨林地區,是鬣狗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也是最著名和捕食性最強的一種,可以成群捕食較大的獵物,是非洲除了獅子以外最強大的肉食行動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