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及概況
該村位於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白露山風景名勝區西部山麓,與甘溪、朱家溪之間,是一個小型的丘陵盆地,因域內有小溪源於白露山,故名白露源。
古時有十六姓(村),因瘟疫和自然災害等影響,現僅散落有潘村、童家源、黃村、里童、方村、上童、余村7個自然村,俗名“三童四村”,同屬露源行政村。區域面積近4.5平方公里。耕地1224畝,山地3278畝,水面180畝。轄潘村、童家源、上童、方村、里童、余村、黃村7個自然村,俗名“三童四村”,765戶,2524人。是民國畫家童之風故鄉。該村以種水稻為主,兼種蠶桑、水果。
本區域從各村遷徙時間看:黃村的黃姓最早,來定居時是在南宋時;元時有童家源的童姓,潘村的下潘;其餘余村的余姓、里童的張姓、潘村的上潘、方寸的方姓、里童的盧姓、黃村的章姓、上童的黃姓,皆遷自明朝。
從姓氏人口繁衍看:潘村的潘姓、余村的余姓、童家源的童姓、方村的方姓人口發展較快;域內的黃姓人口發展很慢,特別是上童村的黃姓,自遷徙至今已有400餘年,總是僅有“二戶半”人家,人口不超過10人。
從所出人才看:首指童家源村的童姓,代代有人才。
歷史沿革
自夏至周,蘭溪都在越地,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國。秦實行郡縣制,蘭溪地屬會稽郡之烏傷縣,西漢因之。三國吳在此設三河戍,唐上元元年(674),析金華縣西三河戍地建蘭溪縣,屬婺州。因縣西蘭陰山下有溪,崖岸多蘭茝,故水名蘭溪,縣又以水名。宋宣和年前屬蘭溪縣望雲鄉建業里。
宋宣和五年(1123)改名純孝鄉,屬純孝鄉循義里。明清行都圖制,屬十三都二圖(都心、盧家、潘村、童家源、黃村、里童、上童、方村、余村、太平橋、東塢劉、茭井)。宣統三年(1911)設鄉自治公所。
民國元年(1912)改設自治委員。民國廿年(1931)廢,建立甘溪區,轄甘溪、平渡、瀫濱、三峰、華南、白露、厚仁、殿山八鄉,隸屬甘溪鄉。
民國三十四(1945)年撤區,恢復鄉公所。
1949年5月,新政權接管,是年八月,正式成立甘溪鄉人民政府。
1950年8月,原甘溪鄉劃分為劉家、朱家、甘溪三個鄉,余村屬劉家鄉所轄,其餘屬甘溪鄉所轄。
1956年2月17日,調整行政區劃,將劉家、朱家、甘溪三個鄉合併歸甘溪鄉。
1958年9月,為女埠公社甘溪管理區,本區域分露源、潘村兩個管理村。
1960年5月,成立甘溪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1年11月,甘溪人民公社歸女埠區公所轄。
1968年3月26日,成立甘溪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1年2月15日,建立甘溪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6月5日,撤銷甘溪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設立甘溪鄉人民公社,本區域改露源、潘村兩個行政村。
1985 年5月15日,撤銷金華地區,金華市升為地級市;撤蘭溪縣建蘭谿市。
1992年5月,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女埠區公所,甘溪、黃店兩個鄉合併建立黃店鎮人民政府。
2016年1月17日,調整行政村規模,露源、潘村兩行政村合併為露源行政村。
組成及遷徙來源
1 、潘村 Pancun村民委員會駐地,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2500米。分居於上潘、下潘、瓦灶里、溪灘里、白露殿,區域面積1.47平方公里,耕地477畝,山地1186畝,水面85畝。1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305戶,1017人。以種水稻為主,兼種蠶桑、水果。潘姓聚居,故名潘村。
上潘收藏有《滎陽潘氏宗譜》(四卷),始祖:千二,宋代自安徽歙縣岩寺街下煙潘村(今屬黃山市徽州區岩寺鎮)遷居浙江建德縣上源村(今屬大洋鎮)。始遷祖:義十三,明代自建德縣大宅里村遷居蘭溪縣清潘村(今黃店鎮潘村)。本譜始修於明成化九年(1473)。世系修錄至第二十六世,排行字為慶。本支派排行字:千萬正敬,新愷字廣,延義禮智,信文勢光,英俊賢良,明貞遜讓,恭慶福壽康。本宗族郡望:滎陽郡,堂號:聚德堂。
下潘收藏有《白露源潘氏宗譜》(六卷),始遷祖:潘宗義,行德四,元代自蘭溪縣桃花塢村遷居本邑白露源潘村。本譜始修於明正德五年(1510)。世系修錄至第三十三世,排行字為崇。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三世起:賢德義文,榮華富貴,蕃茂奕世,光裕乾坤,元享利貞,崇聖學善,顯宗耀祖。本宗族郡望:滎陽郡,堂號:餘慶堂。
本村歷史名人有: 潘慶璋(清·癢生)
2 、童家源Tongjiayuan 位於村民委員會駐地以東300米。童姓聚居,原名童家,後因村邊有一小溪源,逐改名童家源,溪亦以村名。1個村民小組,100戶,326人,171.81畝耕地。
始遷祖童廣海,字東源,行茂十,於元泰定二年間(1325)自本邑虹霓山村(今屬女埠街道辦事處)遷居白露源童家源村。收藏有《雁門童氏宗譜》(四卷),譜始修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世系修錄至第廿一世,排行字為淳。本支派排行字:德道百千,曾季仍熙,寧茂盛。尚文進順,元亨利貞,麟趾呈祥。孝友敦睦,忠敬淳良。賢才禮義,奕祀光昌。民國己未年續增:智仁明哲,富貴馨隆。儉讓寬厚,英華永慶。本宗族郡望:雁門郡,堂號:中和堂、光裕堂。本村歷史名人:一門三武癢生: 童禮崇(清同治乙丑年)、 童升金(清光緒丙戌年)、 童成章(清光緒乙未年)
童壁卿,又名耀奎,字聚光,號露峰居士.清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科科考一等補增舉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歲試一等補,光緒三十二年(1906)考取典史,分省錄用。因廢科舉,而興辦學校,從事教育。
童汝芳:民國蘭溪縣甘溪鄉鄉長,任職二屆(1935—1939,1943—1947)。
童成文:字之風,號定禪居士,民國當地著名畫家。
3 、黃村Huangcun 位於村民委員會駐地以東600米。最早為黃姓聚居,故名黃村。現居有黃、章兩姓,1個村民小組,55戶,161人,89.64畝耕地。
黃姓收藏有《江夏黃氏宗譜》(三卷),始遷祖:黃全進,字允,行萬四,南宋時自清溪縣(今淳安縣)韓楊村遷居蘭溪縣黃村村(今屬黃店鎮)。本譜始修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世系修錄至第二十二世,排行字為允。本支派排行字:萬盛良福,壽康寧仁,義禮智信,榮華富貴,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忠肅恭壹,宣慈惠和。本宗族郡望:江夏郡,堂號:追遠堂。
章姓收藏有《河間郡章氏宗譜》(二卷)。始遷祖:章珣玉,行讓六百二十,明代自蘭溪縣裡王村(今屬女埠街道)遷居本邑黃村。世系修錄至第四十四世,排行字為妍。本支派排行字自二十五世起:惠福應衍,蕃茂恭敬,遜讓智仁,聖義忠和,孝友睦妍,任恤禮樂,射御書數,道德政事,文章華國。本宗族郡望:河間郡,堂號:衍慶堂。
4 、里童Litong 位於村民委員會駐地東北700米。始居童姓(最早童家源自然村童姓始居於此),後盧遷入,現居有盧、張兩姓,因村落位於白露源東北里首,故稱里童。1個村民小組,86戶,216人,127畝耕地。
盧姓收藏有《范陽盧氏宗譜》(二卷),始遷祖:盧鳳壽,行聰七,明代自蘭溪縣樓山腳村遷居本邑里童村(今均屬黃店鎮)。本譜始修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本支派排行字:文忠信滿,榮華富貴,興仁義廣,照聰明惠,恭敬慈寬,裕謙和盛。本譜始修於明洪武庚申年(1380)。世系修錄至第廿四世,排行字為和。本宗族郡望:范陽郡,堂號:壽春堂。
張姓收藏有《蘭江張氏三阜宗譜》(二十三卷),始遷祖:張昆,明初自蘭溪縣純孝鄉深澤里(今蘭江街道辦事處黃湓村)遷居本邑大阜張村(今亦屬蘭江街道辦事處),旋又遷居本邑里童村(今黃店鎮裡童村)。本譜始修於清雍正十年(1732)。世系修錄至第三十六世,排行字為源。本支派排行字自二十七世起:清河深澤,沛浙汪洋,溯源湖涒,博流濲江,淵涵濂洛,浪汲沂池,泗洙游泳,滿漢沾滋。本宗族郡望:清河郡,堂號:余德堂。
5 、方村Fangcun 位於村民委員會駐地以北800米。方姓聚居,故名方村。1個村民小組,81戶,294人,127畝耕地。
收藏有《河南方氏宗譜》(二卷),始遷祖:方烱,行金一,明代自金華縣(今金華市金東區)橋里方村(今屬赤松鄉)遷居蘭溪縣十三都二圖白露源方村。本譜始修於明崇禎五年(1632)。世系修錄至第二十六世,排行字為詩。本支派排行字自七世起:金郁滿堂,雲華富貴,元亨利貞,文行忠信,玉世惠詩,禮啟賢良,守家須勤儉,創業應豐隆,貽謀垂燕翼,式谷起鴻圖。本宗族郡望:河南郡,堂號:敦睦堂。
6 、上童Shangtong 位於地民委員會駐地以北800米。村居里童之上,故名上童,與里童相望。黃姓聚居,有3戶,9人。
收藏有《龍巖黃氏宗譜》(二卷),始遷祖:黃開,字大擴,行啟十九,明中葉自蘭溪縣黃店村遷居本邑上童村。本譜始修於清雍正六年(1728)。世系修錄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為昌。本支派排行字:曾仁福禮,淳美德啟,榮華富貴,永泰遂乾,坤恭敬遜,讓蕃盛昌,茂林修竹。本宗族郡望:江夏郡,堂號:榮華堂。
7 、余村Yucun 位於村民委員會駐地東北1500米。余姓聚居,故名余村。1個村民小組,138戶,465人,231.57畝耕地。
收藏有《下邳余氏宗譜》(四卷),始遷祖:余昂,字軒臣,號靜庵,行福三,明洪武年間自龍游縣遷居蘭溪縣白露源余村(今屬黃店鎮)。本譜始修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世系修錄至第二十三世,排行字為友。本支派排行字:福壽康寧,仁義禮智信,勤儉忠良,榮美貞祥,道德文章,孝友和順。本宗族郡望:下邳郡,堂號:敦睦堂。
本村歷史名人有: 余昂(明·邑癢生)、 餘步雲(清·武癢生)
露源八景
露源村居八詠並序
童壁卿·民國/童惠平整理
予家露山之蔭。由村中至山麓,可二三里許。上則重巒疊嶂,蔚然深秀,青光隱隱,映人疏簾。大有爽氣朝來之概。
其正乾向西蜿蜒起伏,訖溪而上,為佑塘山。萬籟松濤,送人簾隙;雨後飛泉瀉澗,自岩而下,倚扉望之,覺廬山瀑布宛然在目。
下則白露廟在焉。中祀司徒大帝,頗著靈驗,有禱輒應。每年臘月,六社輪流迎賽,並請梨園演劇,以答神庥,由來舊矣。
由山巔折而北,有一小巔可通見坦源。其下拓平坳,蕭寺數楹。古連復瓦,白牆隱約現於松際,即忠隱庵是也。庵為周、舒二姓合建之所。正殿供設觀音、如來佛像各一,別室祀舒元輿、周三畏二公。予曾攝衣而上,展謁一次,仰慕先哲,如見羹牆距今已三十餘載矣。
出舍南數武,有一松林,老乾參天,中無雜樹,炎夏之夕,倚樹納涼,有風颯然而至,一剎那間,已撲去面上三斗俗塵。
古塘在舍之西,諸水灌注,匯為巨浸,注田數百畝,實吾鄉水利之關鍵也。嘗自甘溪夜歸,見月印波心,晶瑩皎潔,因徘徊者久之。
西北距十里許,有三峰焉,危崖秀削,矗立千刃,恍如天半芙蓉。旁有雞啼塢,即仁山先生舊里也。山下芝水繞之,縈紆十餘里,下流合處為甘溪。
每值桃花新漲,一望汪洋,限一衣帶水,往往不能飛渡,然,不移時而旋即乾涸,故名之曰“乾溪”。今改稱曰“甘溪”,其亦有廉泉讓水之遺意歟。
昔唐尚書有蘭溪八景,趙太史有山居八景。予雖不逮前賢,村居無事,葛巾野服,筱然自適,流連風景,時有棖觸,爰拈成村居八詠,謹登譜牒,以示來茲,後有賢子孫慎毋哂我為迂拙也。
露嶂橫青
螺鬟高聳接天青,玉帶玲瓏翠滿欞。
料得白雲紅樹里,有人支臥正橫經。
三峰夕照
芙蓉天外插三峰,雨後頻添翠黛濃。
忽覺斜陽穿樹梢,殘霞明處岫千重。
佑塘觀瀑
萬松圍繞佑塘尖,常松濤聲入畫簾。
雨後忽然垂瀑布,翻疑當戶下晶簾。
松林納涼
近村咫尺稻蓮香,松影參差蔽夕陽。
倚樹納涼聞子落,何須高夢間羲皇。
古塘浸月
鱗原空闊見銀塘,兩岸新蒲帶雨香。
恰喜明河三五夜,印來皓月水生涼。
甘溪春泛
春來翠柳滿長堤,略彴遙橫野渡西。
最是鴨頭添漲後,扁舟難覓是甘溪。
野寺聞鍾
何年古剎隱松元,徹曉鐘聲下界聞。
最喜平安沾六社,雞豚賽後醉榆木分。
茅庵懷古
南渡江山事已非,金牌十二誤戎機。
只緣三字冤難雪,拼得簪纓遁翠微。
己未季夏月
露峰居士題於滴翠山房
各村遷徙時間
“三童四村”何時何地遷徙而來
村名 | 姓氏 | 遷徙時間 | 遷出地 | 始遷祖 |
潘村 | 潘 | 明代 (上潘) | 宋代自安徽歙縣嚴寺街下煙潘村(今屬黃山市徽州區嚴寺鎮)遷居浙江建德縣上源村(今屬大洋鎮)。明代自建德縣大宅里村遷居蘭溪縣清潘村 | 義十三 |
元代 (下潘) | 元代自蘭溪縣桃花塢村遷居本邑白露源村 | 宗義,行德四 | ||
童家源 | 童 | 元泰定初 | 元泰定年間(1324~1328)自蘭溪縣虹霓山村(今屬女埠街道辦事處)遷居本邑露源童家源村 | 廣海,字東源,行茂十 |
黃村 | 黃 | 南宋 | 南宋時自清溪縣(今淳安縣)韓楊村遷居蘭溪縣黃村 | 全進,字允,行萬四 |
章 | 明代 | 明代自蘭溪縣裡王村(今屬女埠鎮)遷居本邑黃村 | 珣玉,行讓六百二十 | |
里童 | 盧 | 明代 | 明代自蘭溪縣樓山腳村遷居本邑里童村 | 鳳壽,行聰七 |
張 | 明代 | 明初自蘭溪縣純孝鄉深澤里(今蘭江街道辦事處黃湓村)遷居本邑大阜張村(今亦屬蘭江街道辦事處),旋又遷居於此。 | 昆 | |
上童 | 黃 | 明中葉 | 明中葉自蘭溪縣黃店村遷居本邑上童村 | 開,字大擴,行啟十九 |
方村 | 方 | 明代 | 明代自金華縣(今金華市金東區)橋里方村(今屬赤松鄉)遷居蘭溪縣十三都二圖白露源方村 | 烱,行金一 |
余村 | 余 | 明初 | 明初自龍游縣遷居蘭溪縣白露源余村 | 昂,字軒臣,號靜庵,行福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