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雷射都卜勒血流儀是利用雷射都卜勒原理,監測動物或人體組織微循環血流灌注量的一種設備。用途
可套用組織
皮膚、肌肉、骨骼、牙齒、腦、肝、腎、胃腸道(黏膜、漿膜)、腸系膜等幾乎所有組織/器官的血流。科研領域套用
腦血流評估、MCAO模型、下肢缺血、內皮功能障礙、頜面外科、胃腸血流、乳房重建、皮膚/斑貼試驗等。臨床領域套用
外周血管疾病評估、PAD/CLI診斷、不癒合傷口、血管重建評估、截肢平面判定、高壓氧、皮瓣監測、雷諾病、燒傷評估等。原理
雷射都卜勒可以監測整個微循環系統的血液灌注量,包括毛細血管(營養血流)、微動脈、微靜脈和吻合支。該技術基於發射雷射通過光纖傳輸,雷射束被所研究組織散射後有部分光被吸收。擊中血細胞的雷射波長發生了改變(即都卜勒頻移),而擊中靜止組織的雷射波長沒有改變。這些波長改變的強度和頻率分布與監測體積內的血細胞數量和移動速度直接相關。通過接收光纖,這些信息被記錄並且轉換為電信號進行分析。分類
可分為接觸式點式血流儀和非接觸式掃描式血流成像儀。接觸式點式血流儀
通過各種各樣的探頭,可連續監測幾乎所有組織/器官的表面或深層血流;其特點為:(1)單點監測;(2)連續動態監測。非接觸式血流成像儀
不接觸監測對象,距離監測對象一定距離(數厘米~數十厘米),通過雷射束掃描一定區域內的血流;其特點為:(1)大面積血流成像;(2)非實時動態監測。監測深度
雷射都卜勒血流儀監測深度約為1-3mm,其監測深度受以下因素影響:(1)組織特性:不同組織監測深度不同,血流越豐富的組織,由於雷射被血紅蛋白吸收越多,監測深度越淺;例如牙齒/骨骼深度可達3mm左右,皮膚約為1mm,而肝腎等器官約為0.5mm。
(2)光纖間距:光纖間距(發射光纖與接收光纖之間的距離)越寬,監測深度越深;當然並不是光纖間距越寬越好,間距超過一定距離,雷射被組織吸收/散射,接收光纖接收不到雷射信號,則無法進行數據分析。
操作方法
通常會有配套操作軟體採集和分析血流信號,個別有實力的製造商還針對中國用戶推出了中文操作軟體。輸出參數
血流灌注量(Perfusion Unit)、移動血細胞濃度、血細胞移動速度、回光總量。報告格式
通用報告:平均值、標準差、標準誤、曲線下面積等。百分比報告:不同時間段變化百分比。
PORH報告:阻斷後反應性充血報告,包含基線值、生物零點、谷值、峰值、達峰時間、1/2達峰時間等。
頻率報告:可得到血管自律運動頻率參數,在末梢神經病變、皮瓣監測中尤為重要。
配置及其他
可根據實驗要求配置單通道至多通道不等;另外可配置加熱/溫控、壓力、經皮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離子導入等模組,滿足更多科研要求。探頭示例
多用途表面探頭 探頭可通過不同尺寸的探頭座/迷你探頭座固定,適合監測不同器官表面,如皮膚、腦、牙齒、指/趾等。 光纖間距:0.25 mm。 | |
彎角探頭 該探頭設計允許縫合至皮瓣上;低切跡設計允許探頭縫合於埋藏皮瓣時容易取出。該探頭材質為環氧樹脂,非常堅韌和靈活。 光纖間距:0.25 mm。 | |
深測表面探頭 探頭光纖間距較寬(1.2 mm),其監測範圍和監測深度超過標準探頭。 適用探頭座:PH 08,PH 08-1。 光纖間距:1.2 mm。 | |
不銹鋼彎角探頭 用於使用顯微操作設備或實驗室設備進行精確定位,便於監測動物器官或體腔內組織血流。彎曲的尖端更容易監測諸如鼻腔和口腔黏膜等組織的血流。 光纖間距:0.25 mm。 | |
鏇轉探頭 該探頭是專為監測鼠腦而設計,鏇轉探頭可以在大鼠意識清醒時測量清醒腦血流,大鼠安裝探頭時可以有一定的活動。一次性固定環可粘合在顱骨表面或鏇入顱骨。探頭可鏇轉部分與非鏇轉玻璃棒連線,玻璃棒有多種長度可選,允許監測腦皮質血流或侵襲性監測腦實質血流。 | |
骨探頭 專為測量骨及骨髓內的血流而設計。套用範圍包括:確定骨壞死及骨切除區域,骨移植術中/術後血流監測/移植後監測。該探頭包括426探頭座和相應固定設備。 操作過程如下:先在骨頭上打孔,通過固定設備將探頭座固定在相應的位置上。探頭座的長度取決於監測深度。最後將探頭插入並固定在探頭座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