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舊《尚書・禹貢》雲“雲夢土作�①”,太宗皇帝時得古本《尚書》,作“雲土夢作�”,詔改《禹貢》從古本。予按孔安國②註:“雲夢之澤在江南。”不然也。據《左傳》:“吳人入郢……楚子涉雎濟江,入於雲中。王寢,盜攻之,以戈擊王……王奔鄖。”③楚子自郢西走涉雎,則當出於江南;其後涉江入雲中,遂奔鄖,鄖則今之安陸州。涉江而後至雲,入云然後至鄖,則雲在江北也。《左傳》曰:“鄭伯如楚……王以田④江南之夢。”杜預⑤注云:“楚之雲夢,跨江南北。”曰“江南之夢”,則雲在江北明矣。元豐中,予自隨州道安陸入於漢口,有景陵主簿郭思⑥者,能言漢沔間⑦地理,亦以謂江南為夢,江北為雲。予以《左傳》驗之,思之說信然。江南則今之公安、石首、建寧等縣,江北則玉沙、監利、景陵等縣。乃水之所委⑧,其地最下,江南二浙⑨,水出稍高,雲方土而夢已作�矣。此古本之為允也。
作品注釋
①雲夢:古代澤藪名。對其名稱及分布範圍等,歷來解釋甚多,沈括此條所辨亦為一說。土作�:接傳統的解釋,此指雲夢澤中亦有高平之地,水退時可以耕作。�,治,指耕作。
②孔安國:西漢學者,孔子後裔。魏晉以後傳世的古文《尚書》有舊注,相傳為孔安國所作,實際是託名,這些注文並不出於孔安國之手。
③此處引文見《左傳》定公四年(前506),原文“吳”下無“人”字。是年吳國聯合蔡國、唐國攻楚,打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昭王逃入雲夢澤中,又先後奔鄖(今湖北安陸)、奔隨(今湖北隨縣)。次年因越國攻吳,吳國退兵,楚昭王始返回郢都。楚子,指楚昭王(?―前489)。雎(jū),雎水,即今湖北西部沮水。江,即今長江。
④鄭伯如楚:指鄭簡公訪問楚國。事在魯昭公三年(前539)。田:打獵。
⑤杜預(222―284):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西晉政治家、軍事家、學者。所撰《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是現存《左傳》註解中最早的一種。
⑥景陵:縣名,治今湖北天門。主簿:官名,知縣的佐官,掌文書和事務。郭思:疑即北宋末年曾任秦鳳路經略安撫使的郭思。字得之,溫縣(今屬河南)人,曾有著述傳世。
⑦漢沔(miǎn)間:泛指今漢水與長江交匯的地區。古人有時統稱漢水為沔水,有時又稱漢水匯入後的長江為沔水。
⑧委:聚,此指水流的匯聚。
⑨二浙:他書或引作“上淅”,均不可通。疑為“之漸”二字傳抄之誤。
作品譯文
以往所傳《尚書・禹貢》篇記載“雲夢土作�”,本朝太宗皇帝時得古本《尚書》,作“雲土夢作�”,於是指示將現存本《禹貢》篇的這五個字改從古本。我查考現存孔安國的注,謂“雲夢之澤在江南”,這說法是不確實的。據《左傳》所載:“吳人攻入郢都……楚昭王涉過雎水,又渡過長江,逃入雲澤之中。昭王在澤中寢睡時,有劫盜攻擊他,用戈來刺……昭王於是逃奔鄖地。”楚昭王自郢都西逃而涉過雎水,那么他出逃時應該是先逃到了長江以南;此後他渡過長江而進入雲澤,又從雲澤逃奔鄖地,鄖即現在的安陸州。渡過長江而後至於雲澤,進入雲澤然後至於鄖地,那么雲澤必定是在長江以北。《左傳》又記載:“鄭簡公到楚國訪問……楚王和他一起在江南的夢澤打獵。”杜預注釋說:“楚國的雲夢澤,跨長江南北。”《左傳》說“江南之夢”,則雲澤在江北就是顯而易見的了。元豐年間,我從隨州取道安陸而到漢口,有個做景陵主簿的郭思,能談論漢沔地區的古今地理,他也以為在長江以南的是夢澤,在長江以北的是雲澤。我用《左傳》的記載檢驗,郭思的說法是可信的。長江以南即今日的公安、石首、建寧等縣,長江以北則即玉沙、監利、景陵等縣。大抵這一帶眾多水流的匯聚,以雲夢之地最為低下,而長江以南的濕地,在大水消退後要較江北稍高一些,所以說雲澤中的土地剛剛露出水面,而夢澤中的土地已開始耕作了。此種記載,應該是古本的文字更為妥當。
出處簡介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