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 文 名:雞心吊英 文 名: Achilles Tang
拉丁學名: Acanthurus achilles
瀕危狀態: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群體產卵型
食 性:藻食性
註:雞心吊的尾棘具毒腺,能使人引起劇痛
補充說明 雞心吊在市場上較為常見,屬中價倒吊魚種,比黃三角吊(Zebrasoma flavescens)要貴。
地理分布
分布在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加羅林群島(Caroline Islands)西部和托雷斯海峽(Torres Strait,在澳大利亞與伊里安島之間)至夏威夷群島、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n Islands)和迪西島(Ducie Island),南至新喀里多尼亞,以及密克羅尼西亞的馬里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和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一帶海域。在中太平洋東部的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Baja California)最南端海域也可見其蹤跡。
氣 候 帶:熱帶,北緯28度和南緯26度之間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9條 背鰭軟條(總數):29-33條 臀鰭鰭棘:3
條 臀鰭軟條:26-29條成魚體長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隨著成長而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各鰭條皆不延長。成魚體一致紫黑色,鰓蓋緣和吻部具半月形白斑,胸部顏色稍淺;尾柄前端有一黃色至橙色的水滴狀大斑塊,斑塊末端即是尾棘所在。背鰭和臀鰭與體色一致,基部具橙色緣帶(背鰭的基部緣帶偏白色),外緣白色。腹鰭白色;胸鰭近三角形,藍紫色透明;尾鰭呈彎月形,成魚時上下葉延長,前半部與體色一致,後部橙色,末端具黑色弧線及白緣。幼魚和成魚的主要區別在於幼魚的尾柄前端沒有橙色斑塊,隨著成長才逐漸顯現。當幼魚長至6cm左右時,體型開始拉長。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24cm
習性
棲息於清澈的面海珊瑚礁區水深0-10米之間的水域,通常成群生活。主要以絲藻和小型肉質藻(small fleshy algae)為食。有時會與五彩吊(Acanthurus nigricans)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