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大 余灣的建築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風貌。細看族譜,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緣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戶從江西北部婺源、德興遷居今天的木蘭川。川北的德興村之名正是源於江西德興。而川南的大余灣則至今保留明清時代(主要是清嘉慶年間)石砌宅子數十幢,建築風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較高的建築研究價值和考古價值。
春日裡走進大余灣,老宅雖陳舊,仍可看出昔年的氣勢。古宅均用大塊大塊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條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細緻入微的滴水線。硬山頂、翹檐、檐額彩繪、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連先祖余秀三的墓和余氏族譜都保存下來。
大余灣人砌築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與技術上,體現出極為完整的安居構想:“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牆,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余灣人的歲月如同一首悠長舒緩的歌:流水穿村過,過溪搭橋樑。出門到田間,觀水清塘旁。梅花映白雪,桂飄十里香。秋蘭入幽室,凌霄攀高牆……這也正是這個古村灣歷時600多年綿延發展至今仍味淳品正的真正原因。
經濟發展
由於顯著的建築特點、人文特點,2002年11月,大余灣被評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9月,大余灣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早在2007年,黃陂區就完成了大余灣古民居建築群保護和修建的兩部規劃,並通過專家組評審。按照規劃,投資商將對大余灣總投入約1.5億元,建設“三線十二節點”、“五個自然組團”、“前庭後院”。建成後的大余灣將形成古建築參觀區和後山體驗區。
古建築參觀區通過對5戶重點古民居的展示和百來戶民居的集中打造,讓遊客從房屋的精雕細琢中、從裝飾擺設的講究中、從家庭文化的打造中,體會中國博大精深的古民居文化。後山體驗區以大余灣600年的人文歷史、典故傳說衍生出系列旅遊產品,吸引遊客在爬山的過程中去探尋、去體驗,如孝子文化——摞子石的故事,風俗民情的傳統——曬米石的傳說,大余灣的讀書傳統——西峰尖的書院和文廟,大余灣繁盛的根源——葫蘆塘探秘等等。兩個區域自成一體,特色鮮明,相輔相成,共同組成大余灣的綜合旅遊體。
目前,景區的道路改造、塘堰整治以及旅遊配套設施工程正在進行,預計將於2010年全面開園迎客 。